天主教社区的和平

June 4, 2017 11:35

(Baonghean)——过去五年来,我定期回到这个宁静的天主教村庄,看到这里的生活节奏依然平静而安详。那些我长期接触、熟悉的老兵们,比任何人都更懂得珍惜这里的宁静生活……

“兄弟,这个季节真是个大丰收。”电话那头传来陈文素先生的声音,他来自清安公社(清章)三队。“我邀请你来我家做客。”多年来,我家和文素先生家虽然相隔数百公里,但彼此的家乡和信仰却截然不同,彼此却变得亲近。刚才,他告诉我最近春稻的收成。每公顷的产量接近70公担。

走到岔路口,苏先生还不忘提醒我:“叫我来接你。” 但我还是决定步行去他家。这几天,家里的人肯定都在忙着收割。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收割春稻,包括苏先生所在的村队。

每次回到清安公社(Thanh Chuong)三队的天主教小村庄,苏先生常常要骑着摩托车从近3公里外的家到胡志明路来接我。他热情好客,甚至舍不得让我步行四十分钟。但这次,我“逃离”了他,走进了家门,因为我想悠闲地欣赏这片半山区的乡村风光。稻田被起伏的山丘分割开来。这个季节,紫藤开始绽放出紫色的小花。它们躲在灌木丛后面,仿佛孩子们在玩捉迷藏,又仿佛从窗户里探出头来,羞涩地看着我。

丰收的季节,乡村景象熙熙攘攘。人们成群结队地前往田间收割。男人们驾着牛车,这是这片半山区居民几百年来使用的交通工具。

我的弟弟在这里结婚,所以我每年都会去“公婆家”,那里的居民大多是天主教徒。几百年来,天主教徒和非天主教徒在这里共同生活,团结友爱。鸡鸣之后,人们互相呼唤,约好一起去田里干活;中午时分,他们又互相招呼,喝上一杯绿茶。来到这里,城市的喧嚣顿时烟消云散,时间仿佛静止了。小房子旁边是茅草屋顶,房屋周围是种植着多年生植物的花园。夏日午饭后,男男女女们在树叶的遮蔽下,挂上吊床小憩,听着蝉鸣自由地鸣叫。

Người dân đội 3, xã Thanh An (Thanh Chương) tuốt lúa. Ảnh: Hữu Vi
清安乡(Thanh Chuong)三队的工人正在打谷。摄影:Huu Vi

说实话,当我回到这个交通仍然很困难的小村庄时,我感到如释重负。

今天突然想起,这还是我第一次在收获的季节来。我到村口还挺早的。这时,太阳才刚刚从高高湖周围的山坡上升起。村里却已经有几辆拉着稻谷回村的水牛车了。打谷机的声音隆隆作响,路边被机器抛出的稻草堆足有半棵槟榔树那么高。

通往村庄的路上,空气中飘荡着新稻的香味。一群戴着圆锥形帽子、蒙着半张脸的年轻妇女,正拿着镰刀在田里收割。另一群妇女没有拿镰刀,但她们的手和胳膊上都裹着布袜。这群妇女只需到田里收割稻米运回家,因为她们的家人租了一台联合收割机。这种农具对三角洲地区的农民来说并不陌生,村里的农民也是最近才开始租用的。

穿过两条小巷,我们来到了素先生家。他看到我从门口出现,不停地抱怨:“我的天哪,我告诉过你叫我出来,你为什么走得这么费劲?” 素先生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眼神温柔,但动作却像当兵时一样敏捷。他是一位老兵,曾在1984年至1985年在渭川-河江战线作战。在与我的多次交谈中,这位老兵偶尔会提到过去的战斗。几个月来,他和战友们守卫着一个被称为“四区碉堡”的高地。当枪声平静下来时,我们可以听到碉堡内敌人在碉堡另一边的谈话。“那一刻,我们最热爱生活。”——他曾这样吐露。正因如此,这位同样是天主教徒的老兵,在回归日常生活后,更加珍惜丰收的黄金季节。他叫我“回家”,这可不是偶然,正值收获的季节。稻米丰收不仅是苏先生的骄傲,也是这片半山区整个贫困社区的骄傲。

“今年春天,我们家收获了超过一吨半的稻米。”苏先生停下脱粒,欢迎我进屋。他家大概是村里少数还在使用小型电动脱粒机的家。脱粒机是机械化的,让工作不那么累。

家门前的小院里,无数金黄的稻谷随着机器的转动竞相落下。家里儿女众多,每天要养活七八个人,这个务农家庭相当辛勤。“如果大家都回来,我们家就有十几个人了,都快成排了,不是开玩笑。”——苏先生幽默地打趣道。虽然在军队服役的时间不长,但却深深地影响了这位教友的性格和生活方式。

一位六十多岁的男子从院子里走出来,快步走进屋里。他是陈文班先生,素先生的哥哥。“你又来了,好久不见了?”班先生向我伸出手。他刚从稻田里回来,汗水顺着他脸上的皱纹流下来。他看着我,放声大笑,银发随着他爽朗的笑声飘扬。

Ngày hè của trẻ em đội 3, xã Thanh An (Thanh Chương). Ảnh: Hữu Vi
清安乡(Thanh Chuong)三队孩子们的夏日时光。摄影:Huu Vi

和弟弟一样,潘基文也在南方战场服役了7年。抗美战争结束后,他继续在军队服役,直到1982年退伍。从此,他便心系祖国。

班先生抽了一口烟,指着弟弟家院子里渐渐堆满的稻谷说道:“这个季节可谓是热闹非凡。稻米产量估计有六担半左右。我家也收成不错。今年的稻草比去年的还粗。”

阳光渐渐暖和起来。巷子里,人们正从稻田里回来。从通往家的小路,透过藤条篱笆,一对年轻情侣走了进来。我认出了苏先生的女儿,她今年刚满二十岁。女孩名叫雅,收割后,她和男朋友手牵着手走回家。我问:“你们什么时候结婚?”女孩害羞地低下头。男孩温柔地笑着回答:“哥哥,雅今年年底就要完成婚姻教育,然后结婚了。”

女孩在门廊上摘下锥形帽,摘下口罩,精致的脸庞,如同刚放学的学生,接过男友递过来的水杯,突然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

静谧的午后,两位老兄弟一边品着新泡的茶,一边向我讲述着他们村子和变化。如今,年轻一代正逐渐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带着机械设备来到田间地头,努力让稻花更饱满、稻谷更丰收。他们讨论着如何种植茶叶、饲养牲畜来增加收入。贫困依然存在,但变化也正在显现。

我听着他们的故事,突然想到:有些地方,人们依然会为了不切实际的野心而奔波,但这里的生活方式依然非常简朴。像潘先生和昂山素季先生这样经历过战争的天主教徒,比任何人都更懂得热爱这片半山区乡村的宁静生活。

你是

相关新闻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天主教社区的和平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