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伏:尊敬的阮景精上校,您是一位老革命家,一位革命前的干部。这么多年过去了,您还记得刚参加革命的那些日子吗?
阮景淡上校:我是个孤儿,4岁丧父,8岁丧母,和奶奶、叔叔一起生活,生活非常贫困。我们每天帮地主耕田,收成的时候,我们家能分到一份。因为父母早逝,我只能在当地一个地主家当佣人。不过幸运的是,我的老板是1930-1931年义静苏维埃运动的核心干部,参加过革命,在昆嵩被敌人关押过,所以思想比较进步。我和他们一起生活,受到老板夫妇思想的影响,所以很早就投身革命。
退伍后,我回到家乡,被老革命家派往基层工作。之后,我接受了1930年至1931年时期干部们的政治教育和培训。八月革命期间,我们参加了集会、示威游行,并加入了救国青年联盟等地方组织。1950年5月,22岁的我,经过长期的考验和训练,荣幸地被吸收入党。入党一个月后,我志愿参军,参加了北方大部分战役,例如第一次西北战役、第二次西北战役、莱州战役,特别是奠边府战役。

光伏:据了解,奠边府战役期间,您的部队是第一批投入战场准备的部队之一。您能分享一下参加战役初期的情况吗?
阮景淡上校:奠边府战役期间,我是第316师主攻团——第174团的一名基层干部(连级)。我和连里的战友们被赋予了整备奠边战场的任务。为了执行这项任务,我们奉上级命令,夜间深入法军围栏附近,侦察敌军的攻防方向,以确定作战方案。白天,我们攀登高山,观察奠边府的驻扎情况。当时的奠边府,每到夜晚,法军的灯光都十分明亮。
通过执行任务,我们断定,这是一个非常激烈的战场。因为当法国殖民者第二次空降收复奠边府时,纳瓦将军倾尽全力,要把奠边府打造成印度支那空前坚固的基地,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一座“绞肉机”……

光伏:奠边府战役期间,我军歼敌1.6万余人,俘虏1名少将。这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一个强大的帝国被殖民地人民击败。奠边府大捷也被认为是“历史上的黄金里程碑”。然而,阮景胜上校在准备和战斗过程中肝那么,活动实施过程中一定遇到了困难,陷入了僵局?
阮景淡上校:我很早就抵达了奠边府战场,并在奠边府战役打响前近一个月参加了两场重要战役。我记得第一场战役是在1月28日,计划是从下午4点开始,所有部队进入攻击阵地,以便在早上6点准时开火。方面军党委也召开了会议,确定了战斗决心和作战策略。
第二次战斗发生在1月30日夜间。当时我军拥有一个步兵营、一个炮兵支援连、一个迫击炮连、一个高射炮连,每个连都配备了多门DKZ火炮。最初的计划是“速战速胜”,但实际上,战斗中双方都陷入了争夺火炮和碉堡的混战。

现实也表明,当时“速战速胜”非常困难,因为当时我军主力只熟悉易于隐蔽的夜间作战,缺乏白天在平坦地形攻打要塞的经验。与此同时,敌军拥有集中飞机、大炮和坦克支援的优势。事实上,由于这些困难,当时的总司令武元甲决定推迟进攻,将部队撤回集结地,按照“稳打稳打,稳步前进”的方针重新做好准备。这一决定得到了政治局和胡伯伯的支持。
光伏:先生,在那些困难时期,我们军队当时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
阮景淡上校:奠边府战役规模很大,虽然艰苦卓绝,但我们都非常兴奋。当时参战的士兵都是志愿兵,不像抗美援朝时那样是服兵役的,所以生活条件仍然非常艰苦,装备不全,没有坦克,没有吊床,走到哪儿都得砍树叶才能躺下。当时的士兵们也只有锄头和铁锹。

那天,我们怀着积极进取的精神投入战斗,不怕牺牲,不怕流血。一投入战斗,我们就勇往直前,充满决心。最令人欣喜的是看到敌人举着白旗投降。与此同时,我军“必战必胜”的旗帜在指挥部碉堡顶上飘扬。
奠边府大捷后,我被派去接一个连的战俘,白天给他们喂食、分发食物,晚上把他们押回后方,交给上级管理。这一趟行程持续了将近一个月。
光伏:奠边府战役胜利后,他继续参军,参加了多次战役,直至国家和平,南方彻底解放。之后,他还在政治学院任教。回顾奠边府战役,您有何评价?
阮景淡上校:首先,奠边府是一个特殊的要塞,位于三角洲中心地带,长近20公里,宽6-8公里。这里土地肥沃,芒清田里有非常好的稻田,因此法国人策划了以战养战,用当地粮食。

第二,奠边府距离我方后方数千公里,但行军道路却只有一条,就是41号公路。而敌方空军力量强大,想控制这条道路,主观上认为我方出兵,他们只能派小股部队,可以把每个小股部队都消灭掉,这样就很容易取胜,很容易扩大规模。
敌人自满之时,我们却意志坚定。在此之前,我军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训练过程,不畏牺牲,勇于创新,顽强拼搏。为了取得这一历史性胜利,我们还要感谢以胡主席为首的党的英明领导,他们制定了正确且富有创造力的抗战路线和军事路线。
光伏:奠边府战役后,您肩负着一项特殊的使命,去寻找那里的烈士墓。能分享一下这段特殊的记忆吗?
阮景淡上校:奠边府战役期间,我直接参与了柴山和A1山的战斗。在战斗中,我荣获荣誉勋章,并晋升为排长、连长和营长,指挥部队战斗了56个昼夜,直到取得完全胜利的那一天。
奠边府胜利后,我们返回平原。1958年2月,我们部队奉命返回奠边府,集结兵力,开展业务。返程途中,除了探测地雷、销毁敌军炸弹弹药,开垦生产等任务外,首先要完成的重要而必要的任务,就是征集烈士墓地,修建陵园。

这项任务并非易事,因为我们都知道,奠边府要塞位于西北山区森林环绕的山谷中部。战役期间,敌军居中,我军则四面环山。我们拥有这片绿林,可以发动进攻、奋战保卫家园或返回后方基地。多亏了这片森林,受伤的士兵得以转移到绿林中的外科手术队和医疗站接受治疗,阵亡的士兵则被运回安葬,在绿林的庇护下安葬,并建立墓碑和公墓。
接到搜寻和清点烈士墓穴的任务后,我们组织力量,派出搜寻和清点小组,分赴不同方向,决心不让任何烈士遗落在森林中。在部署期间,部队里的弟兄们配备了步枪、冲锋枪、林刀以及工作、饮食、睡眠和出行所需的装备。经过多日的搜寻,我们标记并清点了近4000座墓穴,不仅包括第316师的,还包括许多其他部队的。之后,这些墓穴被集中到A1山脚下、Him Lam山和Doc Lap山脚下的三个墓地。
目前,在奠边府,来自全国34个省市的近5000名烈士安息在这片传奇土地上的烈士陵园中。我们认为,这总体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正因如此,我们的同志兄弟们才得以聚集,有了名字,有了年龄,也减轻了烈士亲属的痛苦。
光伏:感谢阮景薄上校的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