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辉敏同志,本名朱文耀,1913年3月17日出生于越南义安省兴原县安长乡安琉乡(现义安省荣市兴化乡)。朱文耀是家中八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的父亲朱文贵原是人力车夫,在他最小的儿子14个月大时就去世了。他的母亲陈氏春是一位勤劳爱夫、爱儿女的妇女,死于1945年戊戌年(1945年)的饥荒中。
朱文迪出生在人才辈出的农村,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爱国主义和革命斗争精神,家庭为他的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朱文迪很快吸收了家乡的传统,并对革命有了深刻的认识。

1929年,朱文迪参加了公社的大型集会;在1930年至1931年的革命高潮中,他被任命为红色自卫队副队长;1930年11月,他加入了越南共产党。1931年6月,朱文迪被敌人俘虏。在遭受多日残酷拷打后,他仍无法克服“屈服”的意志,敌人被迫释放了他。
1933年,他被任命为安琉公社党支部书记;1935年5月,改名为朱辉敏,意为“璀璨的珍珠”;1936年,他被任命为兴原县委书记。1937年至1940年,他多次被法国殖民者关押在荣市监狱;1940年,他被关押在达格莱(Dak Glei)和昆嵩省的达苏(Dak So)。
1943年,朱辉敏同志越狱后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44年9月,他加入越盟省委、广南省委。1945年8月初,他加入广南省暴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1945年八月革命成功,他被选为广南省委副书记。1945年9月,他被任命为支队(省队)政治委员。

1946年底至1951年5月,他在军队中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党检委员会主任;越北区军区委员会委员;第72团、高平第74团和高北凉第174团团长兼团委书记(1947年至1949年);直接指挥第72团参加1947年秋冬越北战役;指挥第74团协助中国革命与蒋军作战(1948年至1949年);指挥174团参加1950年胜利边界战役中同溪关键战役; 1951年5月任316师副政委、政委、师党委书记,率领师官兵参加过北江、和平、西北、老挝上游等战役和奠边府战役。
1954年至1961年,朱辉敏同志历任下列职务:越南驻老挝军事专家代表团团长、党委书记;第四军区党委政治委员、书记(1957年);西北区党委书记兼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58年);第四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61年)。
1962年被派往苏联弗伦德军事学院学习。1963年9月,受党中央委派赴第五军区战场,历任中央军委考察团组长(考察团成员),第五军区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政治委员。

1965年8月任西原B3方面军司令员、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67年任该军区委副书记,第五区军区司令员、副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1975年底任第五区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1975年4月30日南方解放、国家统一后,继续任第五军区司令员、党委书记、政委。
1977年3月至1986年12月任越南人民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副书记、中央军委检查委员会主任,1981年7月任国务委员会副主席。
195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4年晋升为少将,1980年晋升为上将。

在越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60年)上,他当选为越共中央正式委员。在越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76年)和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上,他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并被中央委员会选入政治局。他曾任第二届、第六届和第七届国会代表。
1986年12月退休。
朱辉敏同志于2006年7月1日逝世,享年93岁。
由于朱辉敏同志的革命业绩和贡献,他荣获我党、国家和友好国家颁发的金星勋章、胡志明勋章、七十周年党员纪念章等多项荣誉勋章、奖章和奖状……

朱辉敏同志自参加革命之初便投身于军队。他的军事才能与我军和人民在两次抗法战争和抗美战争中取得的辉煌胜利息息相关。
1930年至1931年义静苏维埃运动期间,朱辉敏同志领导红色自卫军加强保卫革命政府的斗争。作为安琉公社党支部书记,他直接领导了法国殖民者“白色恐怖”(1933年至1935年)后的恢复工作,并在1936年至1939年期间积极参加争取民生和民主的运动。
1937年至1942年期间,朱辉敏同志多次被捕入狱,遭受敌人毒打和酷刑,并被关押在荣市(义静省)、达格莱市、达苏市(昆嵩省)等多所监狱。在狱中,他始终保持着坚定共产党员的正直品格。

1945年8月,他直接指挥起义攻占广南城,并参与领导广南省总起义取得胜利。1945年底,他受越共中央委派前往顺化,担任C区(包括中北4省)军事委员会主席。此后,他先后在国内及邻国老挝、中国等战火最炽烈、最激烈的战线上担任过军队、党和国家的多项重要职务。
1947年秋冬越北战役中,任72团团长,多次指挥作战,战胜敌人,为迫使法军撤出北干作出贡献。1948年,受上级委派,赴高平任74团团长兼团党委书记。
1948年8月底,朱辉敏同志奉总司令部指示,指挥第74团支援中国革命军队抗击蒋军,扩大在塔江地区的根据地,开展塔文大山战役,取得胜利,受到中国党、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扬。1950年,他指挥第174团参加同溪战役,取得边界战役的胜利。

1951年5月1日,第316师成立,朱辉敏同志任该师副政委、政委、党委书记。他与该师领导、指挥集体参加了从北江到和平、西北、老挝北部的众多战役,取得了许多胜利,其中最突出的是奠边府战役中攻占A1、C1、C2高地据点的战役。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朱辉敏同志与五区党委、军区党委、军区司令部一起,带领我军民不断挫败敌方的战略战术。五区是“率先消灭美军”的地区,取得了如“内青”、“云祥”、“波来美”和“德浪”等辉煌胜利。
第五区也是他参与指挥胜利构筑“美国歼灭带”的战场——这是越南人民战争中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对敌作战形式;指挥和组织胜利实施巴嘉战役(1965年)、沙泰战役(1966年)、春茂坦战役(1968年)、北平定战役(1972年)、顺化战役和岘港战役(1975年)等联合进攻战役,与全国军民一起为“打倒美国人,打倒傀儡”、彻底解放南方、统一祖国作出贡献。

国家统一了,祖国重新统一了。朱辉敏同志继续参加军事工作。他与中央军委和国防部一起,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政策和决定。同时,他直接领导胜利完成军事和国防任务,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并负责军队建设朝着“革命化、纪律化、逐步现代化”方向发展。
朱辉曼同志展现了全面军政领导人的才华、创造力、勇气和决心,出色地完成了党和胡志明主席赋予的各项艰巨复杂的国际任务。这一成就体现了胡伯伯部队纯洁的国际精神,体现了越南人民军优秀军政指挥员——海孟——朱辉曼同志的高尚品质。


作为军队党务工作的领导人,朱辉敏同志特别关注和重视党务工作、政治工作,建设政治精神力量,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直接和全面领导原则。他提出许多重要措施,旨在提高军队党务工作、政治工作各方面工作的有效性,重点是建设和巩固军队干部队伍。
他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一位才华横溢、睿智明辨的政治家的品质,这些指示鼓舞和提升了干部战士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斗志昂扬、意志坚强。他指出,在战斗前培养每位干部战士的思想气概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思想工作必须成为重中之重。
从团级到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书记、越南人民军总政治部主任等各个岗位,朱辉敏同志经常关心武装力量战斗力的建设与巩固。

特别是朱辉敏同志十分注重巩固和提高军队党组织的战斗力,建设政治、思想、组织方面廉洁、坚强的军队党组织,建设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队伍,特别是各级政委、政治干事队伍。
朱辉敏同志的贡献体现了一位深刻务实的政治家的战略思维。这些贡献直接有助于越南人民军队建设日益成熟、强大,特别是在政治上,为军队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建设和保卫祖国的要求。

从在祖国活动到被法国殖民者囚禁的岁月,朱辉敏同志始终是钢铁精神的光辉象征,是坚信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是共产党人不屈不挠战斗意志战胜残酷敌人的典型。

作为胡志明主席的优秀学生,在民族两场漫长而艰苦的抗战中,在建国卫国事业中,朱辉敏同志始终把祖国和党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他毕生致力于革命事业,真正做到了“勤俭廉洁、公道正直、无私奉献”,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从不退缩,始终坚守在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与同志们、队友们并肩作战,紧跟基层,全心全意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朱辉敏同志从革命生涯开始直至担任党和军队高级领导职务,始终深受党、国家和胡志明主席的信任,在艰难时期被赋予重任。他以勇气和才干,始终积极主动,深入同胞和战士的生活中,热爱革命运动,在艰苦的战场上奋斗,全心全意奉献,研究和创造,领导和指导革命走向胜利。

他生前曾对战友们说过:“人生最光荣的事,就是献身,为祖国和人民献身;我入党完全是自愿的,为祖国和人民牺牲一生,战斗一生。”
1986年12月,胜利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后,回归平凡生活,朱辉敏同志始终发扬共产党员、人民将军的品质和意志,心系祖国,继续为党和军队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