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三月,在学校获得国家级标杆学校认定结果的喜悦之余,位于黄梅镇琼立乡琼立A小学师生们更加激动地迎来了一个好消息:学校主楼对面的校园房屋被拆除了。该校副校长何文草老师告诉我们:“这一成果的取得,要感谢地方政治体制内各部门、各组织与学校的密切配合,他们坚持不懈地劝说房主邓氏农女士同意拆除房屋、搬迁,并将清理后的场地归还给学校。”

这是一个相当罕见的案例,因为自 2019-2020 学年 Quynh Lap A 小学搬迁到此地以来,邓氏农女士的房子已经在那里很久了(占地约 500 平方米)。2总面积 12,000 平方米2这块地原本是农地,后来从别人那里转让给了农太太家。由于经济困难,农太太在没有土地使用权证的情况下盖了房子居住。“校园内有房子居住,给学校的各项活动带来了诸多不便。更何况,农太太家还养鸡养鸭,影响了周围环境。任何进入学校的人都会质疑校园内有房子居住。琼立小学要想被认定为一所正规学校,最后一步就是把农太太的房子搬出校园。”

面对这一现实,除了指导政治体制持续开展宣传动员(包括个人动员和亲属游说)外,地方党委和政府还与镇人民委员会各职能部门协调,解决难题,明确农女士家庭的权利和义务,力求在党委、政府和人民之间找到共识。据此,拟将谭田村二期拍卖地块94号地块,按估价(非拍卖)征收的土地使用费,授予农女士。农女士家属属于贫困户,根据国家规定,土地使用费减免50%。

雨水缓缓渗入,通过宣传和动员,农女士逐渐了解了事件的性质,同意签署协议并搬迁房屋,将校园归还给琼立A小学。在征得家属同意后,2024年3月11日上午,琼立乡政治体系中的各组织和谭田村的官员协助邓氏农女士一家清理并搬迁了位于琼立A小学校园内的房屋,将场地归还给了学校。

琼立乡党委副书记王大祥先生表示:除了向农女士一家提供的房屋搬迁补助金外,当地还将农女士一家列入了2023年2月10日义安省委关于加强党在动员和支持义安省贫困家庭房屋建设和修缮方面的领导作用的第21-CT/TU号指示所规定的受助家庭名单中,新建房屋的资助额度为5000万越南盾。
当地政府还帮助农女士一家搭建了临时住所,并接通了水电,供其在新建房屋期间临时使用;同时,也协助农女士办理了建筑许可证的相关手续。目前,农女士一家正在谭田村94号地块(已获土地使用权证)筹备建造新房。


2023年,琼立沿海乡巧妙开展群众动员工作的另一项成果是完成了东美和东城两户居民区的合并。这也是民众在与国会和各级人民议会选民的会议上反复请愿的问题。东美居民区共有176户,411人,其中99户为麻风病患者,共133人;另有77户为麻风病患者的子女,共278人。此前,东美居民区由琼立中央麻风病皮肤病医院管理。由于东美居民区尚未被认定为村级单位,因此没有基层政治体系(该居民区仅有3名党员和1个妇女协会)。

这不仅影响当地的人员管理、户籍登记和土地管理,也给当地居民在政策和制度方面带来不利影响,尽管他们已经稳定生活了几十年。东美村居民多次请求设立村委会,但由于规模和条件不具备设立村委会的条件,琼立乡人民委员会在进行调查、咨询居民并征求上级意见后,制定了将东美村并入约4公里外的邻近村委会(包含272户,930人)的方案,并提交乡人民议会批准。合并后的新村委会预计命名为东清村,人口446户,共1370人,自然面积828.2298公顷。

在讨论中,琼立乡党委书记胡景顺先生表示:起初,确实存在一些担忧。例如,东城村的村民担心合并后,面积大、人口多的地区难以管理。同时,东美住宅区的居民,特别是部分麻风病患者,则担心合并后各项制度和福利能否得到保障……经过一年多的宣传,多次召开会议并分发选票,收集两个住宅区居民的意见后,2023年11月,琼立乡党委和乡政府在全国团结日当天宣布了黄梅市人民委员会主席关于将东美住宅区并入东城村的决定。两个住宅区的成功合并,解决了多年来选民和民众,特别是东美住宅区居民的诉求,保障了他们的权益,并达成了高度共识。

同城村党支部书记阮玉河先生说:起初,有些人担心地理距离、风俗习惯等问题,但经过宣传和解释后,大家都欣然接受了合并村落的政策。只要民众支持,一切都会顺利进行。目前,同美村妇女协会已解散,并入同城村妇女协会开展活动;同美村的3名党员也已转入同城村党支部,连任两届。虽然合并后面积扩大,人口增加,但我们相信,只要团结一致,所有困难都能够克服和解决。
曾任琼立中央麻风病皮肤病医院村长、负责东美居民区的阮世定先生表示:并入东城村后,居民们都很兴奋,因为行政手续办理和其他福利都更加便捷。目前,居民们最关心的是土地使用权证的问题,希望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以稳定生活,因为麻风病村的居民长期以来都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


琼立乡位于义安省黄梅市东北部,是一个面积较大的沿海乡,总面积2208公顷,人口超过13000人,共有3015户,下辖8个村庄,分为两个独立区域。此外,琼立乡还与清化省宜山市接壤。琼立乡居民主要以航海为生,近年来劳务输出行业发展迅速。

为落实省委2021年5月23日关于提高“熟练群众动员”模仿运动成效的第05号指令,琼立乡党委和政府要求政治体制各组织、村级单位开展与国家新农村建设目标规划实施过程相关的具体工作和任务的熟练群众动员模式建设,在全体干部、党员和人民中营造积极的模仿氛围。

例如,合并后的山龙村仍有许多道路尚未铺设水泥。面对这种情况,山龙村党支部印发了一项专门决议,领导和动员村民捐款修建水泥路。2023年,公社决定拨款修建全长664.17米的1号公路,其中从琼立中学到十字路口(途经山龙村)的路段长182.39米,被选为一期工程。该路段坑洼不平,尘土飞扬,雨水泥泞,出行十分困难。为了修建这条路,需要动员道路两旁23户人家捐地,将道路拓宽至5米。

面对这一现实,2023年,山龙村党支部向镇政府注册了“智慧群众动员”模式,宣传动员村民捐地修建1号混凝土公路(从琼立中学到主干道)。党支部决议通过后,成立了两个工作小组,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捐地,其宗旨是:先动员容易的,后动员难的;白天没动员到的,晚上再动员。
通过动员工作,了解村民捐地意愿,但同时也要支持村民重建堤岸,道路必须修建排水沟。山龙村党委向上级委、琼立乡人民委员会汇报,请求指示,并获准增加排水沟预算。山龙村党委、执行委员会还号召全村村民捐款4200万越南盾,支持捐地修建围墙。经过两个多月的动员,共有12户村民自愿捐献了80平方米土地、270米围墙,总价值超过4.93亿越南盾。对于一些不愿捐地的村民,村党委主动联系其有影响力的亲属,争取他们的支持。正因如此,2023 年 12 月 3 日,琼立乡人民委员会与施工单位协调,开始建设该道路一期工程,并在甲盛农历新年之前完工并投入使用。

捐赠30平方米土地和围墙修建道路的张光竹先生高兴地说:“有了这样一条干净漂亮的道路,我们全家都非常激动。我是一名建筑工人,所以在捐赠土地修路之后,我利用自己的工作时间重建了围墙,使整体看起来更加美观宽敞。”
谈及“动员人民”的经验,山龙村党组书记何士勇先生(70岁)分享道:胡志明主席教导我们“无论多么困难,人民都能做到”,最重要的是人民的心,人民的心清明了,一切问题都能解决。但要赢得“人民的心”,首先干部和党员必须“言行一致”,党组和村执行委员会必须团结一致,认真倾听人民的意见和正当诉求,正确地领导和引导人民。正因如此,山龙村不仅动员村民捐地修建道路和水泥巷道,还动员村民捐款在主要道路上安装了15盏路灯,为建设明亮、绿色、清洁、美丽的道路贡献力量。

不仅在山龙村,琼立乡的许多村庄、村落、社团和组织也都针对遗留问题或现有问题和局限,巧妙地构建了群众动员模式。例如,新海党支部开展的“清理土地、建设村文化馆”模式,首先动员群众为清理土地和建设村文化馆捐款,从而凝聚共识;新明党支部开展的“动员群众不雇佣吹号手办葬礼”模式,逐步提高群众意识,逐步消除落后习俗,到2023年,村里没有一户人家雇佣吹号手办葬礼;“绿篱”模式在乡妇女联合会体育场周围种植了700米的玉树;祖国阵线和各组织开展的示范性自治小组模式,动员群众植花插旗、在公共道路和居民家中安装摄像头……

琼立沿海公社的“熟练群众动员”模式,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障当地国防安全做出了贡献,更重要的是,在建设新农村地区的过程中,凝聚了“党的意志—人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