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月,黄梅镇琼立乡琼立阿小学的师生们在欣喜地收到学校被认定为国家级学校的决定时,更加激动的是,位于校舍对面的校园房屋被清理干净了。副校长胡文草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一成果的取得,要归功于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和地方政治系统各组织与学校的配合,他们坚持不懈地说服和劝说,最终使房主邓氏农女士同意拆除、搬迁房屋,并将干净的场地归还给学校。”

这是一个相当罕见的情况,因为自2019-2020学年琼立阿小学搬到这个位置以来,邓氏农女士的房子已经在那里呆了很长时间(占地约500平方米)。2/总面积12,000平方米2这块地原本是农家的土地,后来被别人转让给了农太太家。由于家境困难,农太太在没有土地使用证的情况下建了房子居住。“校园里的房子给学校的日常活动带来了很多不便。更何况,她家还养鸡鸭,影响了周围的环境。任何进入学校的人都会质疑这栋房子的存在。而琼立阿小学要想被认定为一所正规学校,最后一步就是把农太太家的房子搬出校园。”

面对这一现实,除了指导政治系统持续进行宣传动员(包括个人动员和通过亲属游说)外,当地党委、政府还协调镇人民委员会职能部门,努力解决困难,明确家属的权利义务……寻求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声音。据此,拟将三田村二期拍卖地块94号地块以按评估价(不通过拍卖)收取的土地使用费形式出让给农女士。农女士家属为贫困户,土地使用费按国家规定减免50%。

雨水慢慢渗入,通过宣传动员,农女士意识到了事件的性质,同意签署协议,搬迁房屋,将校园归还给琼立阿小学。在征得其家人同意后,2024年3月11日上午,琼立乡各级政治组织和三仙村干部支持邓氏农女士一家清理并搬迁琼立阿小学校园内的房屋,将校址归还给学校。

琼立乡党委副书记王大祥表示,除了对农女士一家提供的搬迁补助金外,乡里还根据乂安省委2023年2月10日关于加强党的领导,动员和支持乂安省贫困群众兴建和修缮住房的第21-CT/TU号指示,将农女士一家列入获得补助家庭名单,新建住房补助金额为5000万越南盾。
当地政府还帮助农女士一家搭建了临时住所,接通了新房建造期间的临时用水和电力;同时,协助她办理了建筑许可证的手续。目前,农女士一家正准备在三田村土地拍卖区94号地块建造新房,该地块已获得土地使用权证。


2023年,沿海公社琼立镇群众动员工作的另一个亮点是完成了同美镇和同清镇两个村组的合并。这也是群众在与国会和各级人民议会选民会晤时多次提出的要求。同美镇共有176户,411人,其中麻风病人99户,133人,麻风病人子女77户,278人。此前,同美镇由琼立镇中央麻风病和皮肤病医院管理。同美镇尚未被认定为村级单位,因此没有基层政治体系(镇内只有3名党员、1个妇女协会)。

这不仅影响到地方的人口管理、户籍管理、土地管理,而且对人民的政策和制度造成不利影响,尽管他们几十年来一直过着稳定的生活。同美村的人民曾多次要求设立村庄,但因规模和条件不足以设立村庄,琼立乡人民委员会在进行勘察、与民众协商并征求上级意见后,制定了将同美村并入距离约4公里的相邻村庄同清村(有272户,930人)的方案,并提交乡人民议会批准。合并后的新村庄预计名为同清村;人口规模为446户,1,370人;自然面积为828.2298公顷。

通过讨论,琼立乡党委书记胡景顺表示:“起初也有一些顾虑,比如同盛村担心合并后面积大、人口多,管理起来会比较困难。同时,同美小区的居民,特别是一些麻风病人,也担心合并后制度和福利能否得到保障……经过一年多的宣传,多次召开会议、发放选票,收集两小区居民的意见,琼立乡党委、政府于2023年11月民族大团结节当天公布了黄梅镇人民委员会主席关于将同美小区并入同盛村的决定。”两小区的成功合并,为解决选民和民众,特别是同美小区居民多年的诉求,保障他们的权益,凝聚了高度共识做出了贡献。

同城村党支部书记阮玉河表示:“起初,有些人担心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问题……但经过宣传和解释,大家欣然接受了合并组团的政策。群众赞成,一切顺利。目前,同美村妇女协会已解散,转而加入同城村妇女协会的活动,同美村3名党员已转而加入同城村党支部,任期两届。虽然合并后,地域扩大,人口增加,但我们相信,只要团结一致,一切困难都能够克服和解决。
曾受琼立中央麻风病和皮肤病医院指派负责同美村社区事务的前村长阮世定先生表示:“并入同盛村后,社区居民们都很兴奋,因为办理行政手续和其他福利都更加便捷。目前,麻风村的居民们希望得到关心,尽快办理土地使用证,以稳定生活,因为麻风村的居民们一直面临着诸多不便。”


琼立乡位于义安省黄梅镇东北部,是一个沿海乡,面积较大,总面积2208公顷,人口超过13000人,共有3015户,下辖8个村,分为两个独立区域。此外,琼立乡还毗邻清化省宜山镇。琼立乡居民主要以航海为生,近年来,劳务输出趋势强劲。

落实省委常委会2021年5月23日第05-CT/TU号关于提高“熟练群众动员”竞赛运动成效的指示,琼立乡党委、政府已要求政治系统、乡镇、村级组织打造熟练群众动员模式,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目标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和任务,在全体干部、党员和人民中营造活跃的竞赛氛围。

例如,合并后的山龙村,还有许多路没有铺上水泥路。面对这一现实,山龙村党支部专门下达决议,领导和动员群众捐资修建许多水泥路。2023年,公社决定拨款修建1号公路,全长664.17米,其中从琼立中学到十字路口(穿过山龙村)的路段长182.39米,被选为第一期。该路段坑洼不平,阳光下灰尘大,雨水泥泞,出行不便,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动员两边23户人家捐出土地,将道路拓宽至5米。

面对这一现实,2023年,山龙村党支部向镇政府申报了“智慧动员”模式,宣传并动员群众捐献土地,用于修建1号水泥路(从琼立中学到官道)。根据党支部的决定,党支部成立了两个工作组,深入各户,开展捐献土地动员工作,其宗旨是:先易后难,白天碰不到,晚上再去动员。
通过动员工作,了解群众意愿,愿意捐献土地但必须支持户口改建堤坝,道路必须有排水沟。山龙村党委向琼立公社党委、人委会汇报请示,获准增加排水沟预算。山龙村党委、执行委员会还号召全村户口捐献4200万越南盾,支持捐献土地的户口改建围墙。经过两个多月的动员,12户户口自愿捐献土地80平方米,围墙270米,总价值超过4.93亿越南盾。对一些不同意的户口,党委主动进行审查,并约见该户口有威望的亲属,征求意见。得益于此,2023年12月3日,琼拉乡人民委员会与施工单位配合开工建设该公路第一期工程,力争在甲申农历新年之前竣工并投入使用。

捐献30平方米土地和围栏修建道路的张光传先生高兴地表示:“能有这样干净漂亮的道路,我们一家人都很激动。我是一名建筑工人,捐献土地开路后,就利用自己的工作时间重新修建了围栏,让道路整体看起来更加美观宽敞。”
山龙村党支部书记胡士勇先生(70岁)在谈到“民心动员”的经验时表示:胡伯伯教导说:“无论多难,人民都能做到”,最重要的是民心,民心明了,什么都能解决。但要赢得“民心”,首先,干部党员要“言行一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要团结一致,一致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合理诉求,正确领导引导群众。正因如此,山龙村不仅动员群众捐地修建道路和水泥巷,还动员群众在主要道路上安装15盏电灯,为建设亮绿整洁美丽的道路贡献力量。

不仅在山龙村,琼立乡的许多村庄、社团和组织也针对尚存的问题和局限性,建立了巧妙的群众动员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海党支部的“清理土地、建设乡村文化馆”模式,在动员群众为清理土地和建设乡村文化馆捐款方面初步形成了共识。新明党支部的“动员群众不雇丧葬号夫”模式,逐步提高了群众的认识,逐步消除了落后习俗。2023年,全村没有一户人家雇丧葬号夫。“绿色围栏”模式,在乡妇联的公共体育场周围种植了700米长的玉眼树。祖国阵线模范自治小组和组织的模式,动员群众种植鲜花并将其悬挂在旗杆上;在公共道路和居民家中安装摄像头……

琼立沿海公社的“熟练群众动员”模式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国防安全,最重要的是在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凝聚“党的意志、人民的心”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