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丁新年伊始,我从荣市出发,南下,途经林江右岸。林江过去也被称为“南南”(包括庆山、南金、南福、南强和南忠)。这次旅行也让我们有机会探索更多600年前祖先留下的痕迹。在反抗明朝入侵的起义初期,这里曾是黎利军队的重要基地。
从荣市过安春桥,我径直向天仁山脉走去。春雨下,兰河雾气弥漫,天仁山脉时隐时现,距离荣市不到25公里。在南金乡人民委员会总部稍事休息,我由乡文化干部涂鸿光先生亲自带队前往古城。天仁山脚下没有路,我们只好下车步行。从山脚下竖立的古色古香的遗迹牌子出发,向东楚峰方向深入约1公里,穿过人们种植的茂密的槐树林,六年古城的遗迹逐渐显露出来。由于时间的侵蚀,古城只剩下几段,埋在层层青苔和腐草之下。

据史料记载,六年城呈长方形,以石砌结构建造,建于1424年底,当时黎利军队不得不撤往南方(今河静省义安省)建立据点。关于名称,除了六年城,这座城也被称为六和城,位于天仁山脉东楚山腰。但六年城这个名字仍然最为人熟知,因为据解释,这座城的建造时间恰好是平定国王黎利举起起义旗帜至不得不南撤军(1418-1424)六年间。
六年城建于半山腰,是黎利起义军南下后的一个前哨,阻截驻扎在都嘉县(今香山-河静)主力军的北侧。从这里,蓝山起义军指挥部可以覆盖和控制蓝河和腊河流域的大片地区,并监视乂安城(驻扎在今兴原县青山)内明军的活动。

裴阳历的《义安县志》中关于天仁山的记载如下:“天仁山位于清章县,是县治的护城山。从金仁山东下,层层叠叠,中间有三座大山,名叫三泰山。此山脉连绵起伏,有九百九十九座山峰,每座山峰都像千骏奔腾,气势磅礴,俗称天仁山。南有东楚山,山上有一座长达十余里的古城(东楚山又名东楚山,古城名平五城),城下岩石形状有人、马、矛、枪等。山北有一条湍急的溪水,顺着山坡流淌而下,名叫波戴溪。”潭山上有黎太祖的驻地(国王出巡时临时下榻之处),名为六年城。史料记载:黎太祖率军从卡鎏垭口抵达达莱村,在托都县(明代时为清章县)的百姓,老少竞相带槟榔酒前来迎接,并说:“想不到今日竟见故国威风。”
裴杨历博士在《漏屋的故事》一书中也对天仁山进行了描述。该书收录了50多首诗歌和散文,其中包括“智慧之语”风格的诗句和文章:国土临三江险阻/万马奔腾的群山/将清章、香山两县分为两条道路/是蓝河、普河的分岔口/彰显着坚强的德行,守护着还州、九德/茶山、高山控制着遥远的边界/当年有平吴之事/破敌奠基。

这也是义安省北部地区首批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之一。根据越南民主共和国文化部1962年4月28日第313-VH/VP号关于对整个北部地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进行列级的决定,天仁山和六年城是义安省三处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之一(另两处是雍贵山、方黄忠都地区和林青山),必须依法受到保护。列级文物保护单位均由地方文化部门(按时期)管理,各级政府共同承担保护责任……
这表明,在国家面临重重困难、抗美援朝战争、国家统一进入白热化阶段之际,天仁山和六年城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人们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可惜的是,经过60多年的历史,距离我们的祖先建造六年城已有600年,这里依然荒无人烟,面临着逐渐被遗忘的危险。

距离六年城不远,山脚下是阮献罗山富图(1723-1804)和他的第一任妻子邓氏宜(1730-1785)的陵墓。阮献陵被文化信息部(现文化体育旅游部)于1994年7月20日以第921-QD/BT号决定列为国家级历史遗迹。

除了墓地仍由地方政府守护外,最令人惋惜的是这位著名学者的故居已被拆除,如今只剩下朝北的屏风和古老的砖地,直视着清湖。带领我们参观祖先墓地的是居住在南金公社6村的黎玉珠先生,他自1994年墓地被列为国家级文物后便受命负责看管墓地。他难掩悲伤,回忆起小时候,还能在墓地旁的山上看到阮设的房子。然而,这座拥有三间房间和弧形屋顶的房子后来被拆除,并被重新用作前合作社的总部,至今仍未修复。

站在老屋的地基上,远眺浩瀚的清湖,林江与大顺化山脉交相辉映。对于像罗山富图阮进这样一位著名学者来说,选择一处背山面江、以大顺化山脉为天然屏障的僻静之地,绝非易事。
我想象,几百年前,当义安城位于林青山脚下时,要到达天仁山脚下,必须渡过宽阔的林河,穿过许多深溪和茂密的森林。说来也怪,嘉隆王(阮朝开国元勋)去世那年(1804年),击败西山兄弟的阮氏嘉隆王也选定了义安城,将其迁至雍贵山的西北方向,距离阮光忠王罗山富图建议的黄忠都城不远。

关于罗山富图阮入,史料记载,他是罗山县莱石乡月澳村(现河静省芹禄县金松长乡)人,1743年中了香桥科举,历任影都县长、清江县长等职。1768年,他请求告老还乡。西山朝时期,他三次应光中皇帝之邀出使救国(第一次是1786年,第二次和第三次是1787年),被委以重任,例如为建造方黄忠都选地,之后又被任命为南和宗政学院院长——该学院是国家级的汉译中心。该学院聚集了义安省的许多著名学者,如:黄甲裴杨历、潘宝亭医生、阮公、阮善……他们在西山王朝的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目标是复兴和推广喃文,使喃文成为官方文字,并逐渐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响。
自1792年光中国王突然去世后,阮献接受景盛国王的邀请前往首都顺化,但因时局变迁,他又回到天仁山下隐居,为民众施药,并在当地教童以娱乐。

阮入罗山富图虽然隐居山林,生活简朴,却一直受到全国国王、诸侯和文人的敬仰和推崇。他品行端正,才华横溢,在政治、地理、教育、文学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是阮入罗山富图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尽管具有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位于天仁山脉的六年古城和罗山富图阮切的陵墓尚未得到妥善保护和利用,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