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举独立、自由和社会主义党的光荣旗帜,不断前进,夺取新的胜利》一书中,黎笋总书记强调:“伟大的奠边府战役,作为20世纪的白藤战役、支棱战役、同大战役,载入了民族史册。”为什么呢?
1858年,法国殖民者打响了侵略和统治我国的第一枪。在遭受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近百年的压迫和统治之后,我国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于1954年创造了奠边府奇迹——法国将军亨利·纳瓦拉称之为“一座巨大的、坚不可摧的堡垒”。奠边府战役不仅是正义与非正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现代化的军事力量法国殖民者与仅仅诞生十年的越南年轻军队之间的较量,也成就了这场“惊天动地”的胜利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回顾先辈们世世代代保卫祖国的历史,陈朝军民的白藤大捷(1288年)结束了抗击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残暴的帝国——元蒙古军队的战争。陈朝军民万众一心,捍卫了大越的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支棱—昌江大捷(1427年),黎朝军民的胜利,相当于“平五大捷”的雄辩宣言,彻底击败了明朝侵略者,恢复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
玉会-同大之战(1789年)的胜利宣告清朝侵略者的最终胜利。阮惠率领的西山军从当重至当义一举歼灭了入侵者,统一了南北。
每一次胜利都是民族历史的转折点,彻底击溃侵略者,开启国家的新纪元。因此,军民历经九年“挖山、睡地道、淋雨吃米、血汗混泥土”的奠边府大捷,结束了法国殖民主义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统治,并“作为突破帝国主义殖民奴隶制度堡垒的光辉壮举载入世界史册”。

将奠边府大捷与白藤、支棱、同大大捷进行比较,不仅在于其历史意义和为民族带来独立自由的价值,更在于其规模、精神和以人民为基础的军事战略的巧妙运用,也就是后来的人民战争。从兴道大王、陈国俊的将士到黎利的蓝山起义军;从光忠的西山起义军到胡伯伯的军队、青年志愿者、后来的前线劳动人民……他们都来自人民,为人民而战,为人民而牺牲。
以奠边府战役历史性胜利而告终的抗法战争,是国家刚刚获得独立后进行的一场抗战,政治形势尚不稳固,国库空虚,人民饥馑,军队弱小,饥饿愚昧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我党、我军和人民在胡志明主席和武元甲大将总司令的领导下,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全民、全面、长期战争路线,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将革命群众强大的政治力量与武装力量结合起来,为20世纪的越南创造了“红色花环、金色历史”。


在抗法抗美战争中,我党都倡导实行人民战争政策,以全民、全面、长期、自力更生为方针。因此,虽然战争的重心和激烈的战场在西北和南方,但后方各省市也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前线要想强大,战胜敌人,后方就必须更加坚固、更加忠诚。
义安省是一块具有革命传统、始终走在前列的土地,是全国的“热铜堡”,在各个历史时期,它不仅时刻准备着为保卫国家和平而战斗,为各方面输送和补充军队,特别是输送了有才能的英雄、杰出的将领,而且还出色地履行了它的崇高使命:成为战场人力和物力保障的重要后方基地。

回顾陈朝军民奋战的历史。1282年(仁戊年),元蒙寇集结五十万大军,借口借道攻占城,意图入侵我国。面对险境,陈朝廷召开平城会议,商议抗战大计。陈仁宗以剑叩船舷,高呼:“国寇虽数万,还田仍万兵”。意为“你们要牢记国寇的古老传说,还田仍有万兵”。由此可见,几百年前,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承认周还田(今乂安省)一带为祖国的藩篱。
同样在这片被称为“科克”的土地上(中国浙江),1945年八月革命后的岁月里,全国人民饥寒交迫,国家刚刚成立,独立不久,全国就投入了长期艰苦的抗战。但是,胡志明主席和奠边府战役总司令武元甲大将以“自己力量,自己解放自己”的口号,运用灵活的军事战略和人民战争艺术,调动人民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打败了入侵的法国军队。军队薄弱时,青年志愿者参军,加强训练;粮食短缺时,动员人民增产、囤积、捐献;交通通讯困难时,提出扛扛方案;当军队力量薄弱时,就需要青年志愿者和前线工作人员……秉承胡志明主席1946年12月19日发表的全民抗战号召精神:“无论男女老少,不分宗教、党派、民族,只要是越南人,都要挺身而出,反抗法国殖民统治。有枪的就拿起枪,有刀的就拿起刀,没刀的就用锄头、铲子、棍子。”……国家力量是武器,是维系全民族的纽带,在国家命运面前,全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战所需的粮食和必需品,从那里“堆成高山”,一路向西北运来,全部运往前线。

直到今天,奠边府大捷70年后,世界和一代又一代的越南人民还在不断地分析和思考:为什么一个弹丸小国能够战胜当时强大而咄咄逼人的侵略者?为什么赤脚、衣着朴素的少年儿童能够战胜拥有现代武器装备的精锐部队?为什么自行车能够战胜卡车和飞机?为什么靠人力拔起的巨炮能够战胜装甲坦克?为什么会有敢于用身体填补炮眼、制作炮架的自杀式士兵?诸多疑问,令人不解。这些不仅仅是普通农民创造的英雄事迹。这不仅仅是一代又一代越南人民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这更不仅仅是被践踏时的共同反抗本能。这真正是一个民族对和平、独立、自由和自决的渴望。这是对国家的热爱,是对人民的自豪,是对人类尊严的自尊,是对人类良知的觉醒。
奠边府奇迹是由一个个英雄奇迹编织而成的。他们是人民中平凡的小人物。他们是“为了节省炮火而坚守阵地的战友,他们身残志坚,双目紧闭,却依然坚守阵地”,他们是“劈山滚炮的双手,为我们的车辆开路,开路,开路,增援战场”……他们不仅是主力部队,是训练有素的战士,更是青年志愿者,是“她挑担,他挑担……他唱歌,她唱歌”的一线劳动者,他们是参加保卫村庄、保卫小村的青少年和儿童,他们的血管里永远流淌着英雄的血液……这也是奇迹,是人民战争的巅峰。

在历史性的奠边府战役中,越南动员了3.5万多辆运输车和2万多辆自行车,将1.4万多吨武器、粮食和装备运抵奠边府。清、义静三省是全国为该战役提供人员、粮食和军需物资最多的三个地区。由于补充人力和物资的过程持续不断,时间漫长,因此无法提供每个阶段或每场战役的具体数字。前线需要有随时准备的后方。但在9年的抗法战争中,义静三省向前线增派了近10.6万名士兵,动员了100多万名劳工,贡献了3100万个工作日。 1954年农历新年和抗战总动员高峰时期,义静省动员3.2万名劳工、数千名新兵和近6000名青年男子参军。

在谈到后方对奠边府战役的贡献时,黎笋总书记再次强调:“没有青义静,就没有奠边府战役,就没有抗法战争的胜利”。
奠边府大捷,人民战争的巅峰之作,之所以“响彻五大洲”,不仅因为战场上的辉煌胜利,因为一个拥有现代化武器的强大帝国与一个弱小国家军民力量之间看似实力悬殊的对抗;也不仅因为这场战争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取得了胜利,结束了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并签署了《日内瓦协议》,而“震惊了世界”。更重要的是,它还因为普通民众以勇敢和坚定的行动创造了奇迹。他们是来自人民的英雄。

没有什么堡垒是摧毁不了的,唯有民心和民族精神不可侵犯。正如胡志明主席所说:“我国人民对祖国有着炽热的热爱。这是我们宝贵的传统。从古至今,每当祖国遭受侵略,这种精神就会沸腾起来,形成一股无比强大的巨浪,战胜一切危险和困难,淹没一切叛徒和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