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奠玉村当然不再是“地狭人稠”的地区,但在几百年前,这里曾是人口稠密的居住区。正因如此,来到奠玉村,很难找到“榕树、水码头、公社院落”的景象,也很难找到一块独立的、宽敞的空间,供寺庙、神社和祠堂使用。然而,正是这种密集的氛围,似乎让奠玉村的文化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色彩,洋溢着海洋的气息。
端天坛(又称天庙)是该地区著名的历史遗迹之一。寺庙坐落在西禄村的一条小巷中,周围是人口稠密的住宅区,其古老的金色大门和朱漆大门令人印象深刻。几步之遥,在仅几百平方米的土地上,矗立着一座建于近200年前的古老建筑。建筑上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门扇还是木梁,都饱含着岁月的痕迹,营造出一种古老而神圣的氛围。轻轻关上大门,端天坛仿佛静静地躺着,远离尘嚣,让每个踏入的人都感到平静与温柔……


天坛是爱国志士们建立的遗迹的总称,旨在传承民族传统,鼓励行善,弘扬爱国思想,热爱祖国,将民族从压迫中解放出来。天坛是什么时候建立的?问问田玉县人民和周边地区的人们,也许每个人都知道,因为天坛的建立与这里人民的海上航行有关。天坛遗迹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陈廷传先生非常自豪,因为这是保存近300件文物的遗迹之一,其中包括232件由木材、瓷器、铜器、纸等多种材料制成的文物,以及佛像、横漆板、对句,其中包括一套近100块木刻版。
古老的传说还讲述了天坛的诞生源于一次航海之旅。1871年,嗣德年间(Tan Mui,Tu Duc,Ten Ngoc,Ten Ngoc),李仁村贡村(今田玉村)的阮玉美先生是一位富有、善良、仁慈的船主。在一次出海途中,船即将抛锚时,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物体在上下浮动。他将其打捞上来后,才知道那是一尊圣德观世音菩萨的雕像。奇怪的是,自从打捞上来这尊雕像后,他便开始祈祷“丰收”。每次出海或遇到困难和灾难时,人们都会得到他的庇佑,渡过难关。人们感激他,膜拜他,于是大家商量,共同重建了圣德观世音菩萨的供奉处,并将其命名为天坛。后来,经过多次修葺,观音庙愈加雄伟宽敞,房屋框架采用铁木建造,四周有围墙,阴阳瓦顶,有上宫、中宫、下宫和义门等建筑。

当地人民非常自豪,因为天坛山伴随着民族的历史,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这里既是人们行善积德的地方,也是抗法抗美的秘密革命组织。特别是,尽管在战争期间,特别是奠玉县和整个奠州县位于交通要道,经常遭到敌机轰炸,但天坛山仍然完好地保存在人民心中。附近的一些文物遭到破坏,人们把佛像、圣人、神灵的雕像、牌位和祭品带到这里来朝拜。2020年,天坛山被认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胜。
观伦邦寺也是一处遗址,自2016年起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遗产。从正门进去,通往观伦邦寺的路只是一条小路,与忠安村村民共用。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空地,寺庙的旧貌只残留在村里老人的记忆中。

这座寺庙过去是祭祀关隆邦将军(又名裴世达,1704-1781)的地方。他为演州王朝和国家的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位将军在世时,人们将他的名字绣在一面旗帜上,以纪念他,并将其铭刻在主宫。在他去世那天,后黎朝派使者前来参加仪式,并授予他“忠党福圣”的称号,以及“世、德、忠、正”四个金字。此外,还修建了一座寺庙,供各地民众前来焚香,祈求国家和平繁荣。
观伦邦寺曾是当地民众朝拜的圣寺。在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后,该寺于20世纪初被拆毁。对于这一特殊事件,寺庙管理委员会负责人阮廷和先生至今记忆犹新: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观伦邦寺非常神圣,每逢节假日、新年、月圆之夜,人们都会来这里祈求平安。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观伦邦寺已不复存在。幸运的是,当时拆毁寺庙的人仍然有意识地保护寺庙的文物,并将其中一些文物捐赠给了天安寺。最重要的是,他所赠予的香炉、龙椅、石象、石马、侍卫、石碑、殿卫……这些文物都埋在古庙的地基上,从未被毁坏过。

1997年,在当地众多民众的见证下,寺庙文物的收集工作得以精心开展。特别之处在于,尽管经历了数十年岁月,经历了战乱,经历了多次“变迁”,所有文物在出土时仍然几乎完好无损。文物被收集起来后,当地民众也为重建观伦邦寺庙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国王当天赐予的石质文物也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文物,在其他文物中很难找到。每年农历正月初八,都会举行观伦邦节,以表达当地民众对国王的敬意。

田玉乡面积仅300多公顷,却拥有3000多户家庭,16000余人口,是该县人口密度最高的乡之一。很少有乡像田玉乡这样,因为虽然只有一个乡,却有多达4个市场:文宝市场、碧市场、海禄午市和田碧早市。该乡拥有150多家商店和4个手工艺村,全村90%以上的劳动年龄人口都有工作,贫困率仅略高于2%。2022年,该乡被评为新农村标准乡。


田玉乡政策官员杜春香先生带我们走过每一条小巷,兴致勃勃地说:“在田玉,只要勤劳,出门就能赚钱。” 的确如此,田玉有近400艘渔船,其中100多艘是远洋渔船,早午渔港熙熙攘攘,还有海鲜加工村、米纸村、虾类加工村,在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并不难。田玉乡人民勤劳刻苦,在自己的家乡一天天致富,把这片土地从纯粹的农渔区变成了一个商贸繁荣的小“镇”。
作为村史学家,今年94岁的黎德仁先生谈起家乡时充满自豪。他还表示,田玉村之所以能拥有如今的繁荣富饶,是因为这里的人们来自艰苦的土地。他们世世代代养成适应自然、与外敌斗争、守护和平生活、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造就了田玉人独特的性格和气质。
来到奠玉,听着古老的故事,看着如今的变化,满眼都是这片无比神圣的土地的沉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