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郊区,近年来荣市兴化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发展。凭借自身实力和党国的重视,兴化乡人民生活各方面都在逐步改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诸多变化,不愧为朱辉文将军的故乡。


许多久别重逢的人们重返兴化乡,沿着塔林堤坝路(又称生态公路)从滨水桥一路向下,途经乡内的林江,最终抵达会井,不禁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这里依然保留着世代相传的竹篱、红树林、田野和虾塘;陌生是因为村庄如今已焕然一新,高楼林立,宽阔笔直的道路也已建成,许多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雄和以前叫安柳乡、安长乡、雄原县。值此之际,我们听到人们自豪地讲述朱辉文将军的故事,因为家乡孕育了这位为民族解放和保卫祖国斗争做出巨大贡献、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务院副主席的将军。

兴和人说,过去人们生活贫困潦倒,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还经常受到村长、州长及其爪牙的欺凌和威胁。像许多其他家庭一样,朱文贵先生和陈氏珊女士(朱辉文将军的父母)的生活也一直很贫困。朱文贵先生有时不得不拉人力车谋生,在他最小的儿子朱文耀(即朱辉文)只有14个月大时,就因过度劳累而早逝。在如此极端的困境下,陈氏珊女士不得不卖掉自己的两个女儿,以便让孩子们有机会活下去,并有钱抚养家里的六个孩子。这位母亲在阿斗年(1945年)的饥荒中去世,当时政府尚未落入革命手中。
虽然家境贫寒,但朱文贵夫妇的小儿子朱文耀(1913年出生)还是有机会上学,很快就对革命有了认识,决心走上争取民族独立的道路,成为当地革命运动的核心人物。

过去,在安禄的林江下游,每逢深秋初冬,潮水退去,河岸边便会浮起许多蚯蚓,人们聚集在此收集。这些蚯蚓被视为“上天的恩赐”,在封建和殖民统治的黑暗岁月里,它们帮助人们缓解了些许饥饿和匮乏。1929年,蚯蚓数量众多,许多人前来收集。年轻的朱文耀也加入了到河岸边收集蚯蚓的人群,以此宣传革命斗争。
那些只会“把脸卖给土地,把背卖给天空”的农民,一直认为自己悲惨的生活是命中注定。通过那位受过教育的年轻人的交流,他们才明白殖民和封建制度下世代以来的苦难和屈辱。要摆脱奴役的枷锁,唯一的出路就是奋起反抗,在以服务人民和国家为理念的革命组织的领导下战斗。在义静苏维埃运动的高潮时期,安禄人民以及各地人民奋起反抗,令暴君和村长们胆战心惊,惶恐不安。 1930年11月,年轻的朱文耀被任命为红色自卫队副队长,并加入越南共产党。从此,共产党员朱文耀(朱辉文)坚持走革命道路,尽管他有时被监禁和流放,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后来成为一名著名将军,在党、国家和军队中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


雄花地处林江下游,地势低洼,自古以来便像一个盛水的“袋子”,导致这片土地常年遭受洪水和盐碱化的侵袭。因此,当地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稻米和土豆的种植也更加困难。然而,凭借着勤劳和顽强,雄花人民总能找到适应环境的方法,化劣势为优势,创造赖以生存的途径。
那些受洪水侵袭较少且未受盐碱化影响的区域,计划开发成肥沃的稻田,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稻花盛开、稻谷丰登的景象。不适宜种植水稻的区域,则计划种植莎草,作为编织席子的原料;部分区域被改造成养鸭场,之后又陆续建成虾塘。堤坝的另一侧,便是林江,每天都有渔船往来穿梭,撒网捕鱼。


虽然离市中心不远,但雄化一度感觉与世隔绝,因为这片土地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乡村气息。这里依然是无垠的田野、广阔的虾塘、郁郁葱葱的红树林、蜿蜒的小路和低矮的房屋。但近年来,雄化逐渐“觉醒”,这部分得益于省政府的关注和投资,部分则归功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内在实力。
交通被视为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命脉”。近年来,雄和乡投资建设了多条重要道路,为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面貌创造了条件。除了贯穿该地区的塔林堤坝公路外,还有35米公路、延伸的阮士策公路和乡中心公路。这些道路不仅为出行和贸易提供了便利,还连接了荣市内城区和沿海城市炉炉,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结构也发生了转变,农业占比下降,其他产业和职业占比上升。2022年,兴和省的总产值达到3051亿越南盾(完成年度计划的102.1%)。值得一提的是,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工业(建筑业)占比45.3%,服务业(贸易)占比36.2%,而农林渔业仅占18.5%。
目前,雄化县正在实施一项大型房地产项目——由生态公园创始人发起的生态中心城区项目,总投资高达10亿美元,项目涵盖别墅、商业联排别墅、联排住宅和豪华公寓等。这些项目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持续改变雄化县的面貌,促进贸易和服务业发展,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兴和乡委书记阮氏妙玲女士表示:“近年来,兴和乡人民生活各方面都得到了改善,特别是工商业和服务业的比重迅速增长,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大力投资,吸引了许多大型项目,收入稳步增长。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兴和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不负革命传统深厚的故乡,不负朱辉文将军的故乡之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