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伏: 女士,过去,维族民歌和军歌深深扎根于义安和河静两族人民的思维和生活习惯中,并形成了义河人民独有的、不可混淆的特色。您能否概括一下维族民歌和军歌,以及这类民歌在义河人民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价值?
人民艺术家郑氏红琉:各类民歌的发源地都源于劳动生产,义安省的维族和军族也不例外。在劳动生产中,义安人民勤劳自立、自强自立、勤奋刻苦、勇于创新,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努力创造生活。恶劣的自然条件塑造了义静人民坚韧、直率、坚定却又极具包容性的性格……这些美德和情感层面,被义安人民以“特殊”的歌词融入维族和军族的旋律之中,形成了维族和军族民歌的独特性。

夷、夷是两种不同的歌唱风格,但都有与劳动、生产、传统手工艺村落相关的表演空间,或在闲暇时,在河边划船、撒网、到森林里打柴、逢年过节时……起初,义安夷、夷民歌仍是原始、质朴、淳朴的,源于姑娘纺线、种植、织布的歌词……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夷、夷发展到新的水平,有了严格的规则和结构,形成了抒情动听的民歌,俘获了人们的心。
跨越时间的藩篱,跨越战火的硝烟,跨越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变迁……义安夷族民歌和军歌依然保持着永恒的生命力。义安夷族民歌和军歌的精髓,成为当代歌曲的源泉,成为义安和河静歌曲腾飞的舞台。

光伏: 义静巷民歌和军歌与越南其他地区的民歌一样,都有一些保存和推广的形式。您能否介绍一下目前义静巷民歌和军歌的保存和推广方式?
人民艺术家郑氏红琉:自“维与仪”被列为人类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义安省和河静省一直在大力开展维与仪的保护和弘扬工作。特别是在地方社区建立民歌俱乐部网络是一项非常务实的工作。这些俱乐部的建立,为从省级到基层构建了广泛的民歌网络。民歌俱乐部活动已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更加规范、有组织、有选择性,更加专业化,并在社区中不断扩展。而手工艺人在推广和扩大社区民歌网络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许多手工艺人年老体弱,但仍然积极参与俱乐部活动,热情地向年轻一代传授民歌。

可以肯定的是,维族和延族民歌俱乐部是真正的集体活动典范,旨在维护、保存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同时,培养和培育传统艺术人才,特别是年轻一代。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30多个民歌俱乐部,参与者数千人。每年,省传统艺术中心还为全省各俱乐部举办维族和延族民歌教学班。
通过课程,学生们不仅得到民歌实践的指导,更在创作和表演技巧上得到培养和提升,帮助他们稳健经营,推动民歌传播到家家户户、邻里社区,朝着让民歌回归百姓、回归生活环境的长远目标迈进。同时,这也是民歌创作者们相聚的机会,分享好的运营模式和好的做法,在社区中创造传播。

保护和弘扬义安维族和延族民歌价值的另一种方式是将民歌带入校园。20多年来,义安省各中小学已在课外活动中系统地开展民歌教学。目前,教育培训厅正在推动将民歌作为正式课程,在全省部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进行试点教学,并逐步推广这一模式,以在全省推广。义安省传统艺术中心每年都会与民歌社团合作,培训学校的音乐教师,让他们能够向学生传授民歌。教育培训厅每两年在全省各中学举办民歌节,从而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歌演唱运动,为义安维族和延族民歌的保护和弘扬做出重要贡献。
此外,我们不能不提将渭族和延族民歌搬上舞台,或者更确切地说,将宜静民歌搬上舞台。自1973年以来,5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尝试将宜静民歌搬上舞台,从短剧(一幕)到长剧(四幕),从民间、传统到历史、假设、现代题材……将宜静民歌搬上舞台,既要保存和弘扬舞台上再现的原汁原味的价值,也要进行改编和发展,以适应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时代、一体化发展时期的生活需求。

此外,为落实维族、延族民歌保护与弘扬价值项目,乂安省传统艺术中心自2022年起组织维族、延族民歌演出,将民歌活动带入民众生活中生动活泼的表演环境。迄今为止,该中心已在胡志明广场组织了15场民歌演出,吸引了众多民众的关注。除了交流维族、延族民歌,将其带回“生活空间”之外,此次演出也具有为乂静省维族、延族民歌宝库增添新歌词的意义。
光伏: 据了解,除了上述形式外,义安省还开展广播电视民歌教学、举办比赛、演出、民歌节等活动。迄今为止,义安省已组织协调举办了四届省级和跨省级义静维族民歌节和延族民歌节,每届都吸引数十个团体、数百名手工艺人和演员参与创作和表演。您能否介绍一下维族民歌节和延族民歌节在保护和弘扬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方面发挥的作用?
人民艺术家郑氏红琉:自2012年举办首届义安渭族和岩族民歌节以来,义安省和河静省已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举办了三届。在省级和跨省级民歌节之前,各地方渭族和岩族民歌俱乐部都参与举办了集群级民歌节。这是一项重要活动,旨在保护和弘扬这些歌唱类型和表演的固有和典型价值;为各俱乐部创造见面、交流和分享经验的机会;继续在各行业、组织、工会和地方推广义安渭族和岩族民歌演唱运动。

作为义静维和剑民歌节组委会和评审团成员,我感受到民歌社成员的热情始终如火如荼,并感染着更多人。民歌社成员热情高涨,观众也同样热情高涨,络绎不绝。甚至有来自远方的人们背上行囊,来到荣市为他们的队伍加油助威。通过每一次民歌节,我们都能看到义静古老的民歌在人们心中和日常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特别是通过音乐节,发掘了一大批才华横溢、嗓音甜美、能流利演唱维、延调的年轻人,如河琼如(安城省)、阮公福、阮茶美、黎庆伟(荣市)、黎公英(南丹)、阮氏青春(圣章省)……,其中许多人已成为专业演员和歌手。

光伏: 2023年第五届义静六省暨岩民歌节是义静六省暨岩民歌节系列活动中的重要活动,也是首次在义安省和河静省举办。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人民艺术家郑氏红琉:节日是源自西方的现代文化活动,旨在提升地方形象,满足精神生活需求,从而发展旅游业。每个节日都侧重于弘扬当地特色文化价值,突出文化底蕴、艺术巅峰以及平常无法企及的深厚文化底蕴。举办义静民歌节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和弘扬文化遗产,提升地方形象,打造义静旅游品牌。

举办义静维族和延族民歌节的想法早在多年前就已萌芽,当时维族和延族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被视为在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精神的前提下,保护和弘扬维族和延族民歌表演环境的途径之一。然而,直到2023年,即纪念义静维族和延族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周年(2014年11月27日-2024年11月27日)之际,这个想法才得以落实,并于2023年举办义静维族和延族民歌节,届时将举办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在义静集群层面举办维族和延族民歌节(同时在义安省和河静省举办);第五届义安-河静省际艺术节以“渭河两岸”为主题,组织了义安和河静两地的巡回演出;论坛、三地民歌演唱;以“遗产的色彩”为主题的街头艺术节;“重返渭河两岸”马拉松……
可以说,此次音乐节将为义静渭族和延族民歌汇聚、绽放光彩提供契机,不仅彰显了渭族和延族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展现了这一艺术形式在各个地区、各个区域和各个地方之间的交汇、交流、联系和传播。参加音乐节的各代表团将以文化遗产为荣,向公众推介这一独特民歌的精髓,为保护、弘扬和在当代生活中大力推广这一文化遗产的价值做出贡献。
光伏: 感谢您的交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