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短两年间,兴安南的变化之大,令人叹为观止。昔日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土路,如今已拓宽铺设水泥路面,总长逾48公里,并连接了电力线、石板路,还种满了高大挺拔的树木。公社行政中心,从一排孤零零地矗立在日晒雨淋中的两层楼房,如今已同步完成整修和投资。特别是新建的7/8栋文化馆和升级改造的1栋文化馆,确保了房屋、校园和机构的统一模式。幼儿园、小学、中学三级学校体系均已全面升级改造;医疗站即将竣工并投入使用……

如此短的时间内,这么多的资源、这么多的工作和任务,从哪里来?兴安南公社党委副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潘英南同志回答了我们的问题,列举了不少民众的贡献和典型事例。在兴安南,一位名叫丁友艳的离乡背井儿童,已经为当地捐款100多亿越南盾,用于修建道路、修建文化馆、建立公墓和为各个村庄修建清洁供水系统。同样是一位离乡背井儿童,杜文实先生也已经捐款15亿越南盾,用于修建道路、修建文化馆……

我们走访了潘文坎先生家,他家住在山上,与住宅区隔开。潘先生说,从住宅区尽头到他家的路有近500米长,原本是一条小土路,下雨天,山上的石头就会流下来,弄得路面泥泞不堪。在公社和村干部的宣传动员下,2021年底,虽然为了子女出国打工,“地契”已经抵押到银行,但潘先生和妻子想到新农村建设能有机会获得国家水泥补贴,便决定借款2亿多越南盾,购买砂石,租用路面平整机,浇筑混凝土。“目前家里还欠着几千万越南盾,会慢慢还清,不用担心;道路干净,车子开到门口,是最开心的事。”潘先生分享道。
兴安南乡党委、政府不仅调动远在异乡的人民和孩子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还积极争取省里提供的一系列综合计划和项目,完成了总部建设、3所学校和卫生院的升级改造。从2021年初没有一所标准学校到现在,小学已达到一级标准,两所幼儿园和中学也正在逐步达到标准。当地许多交通工程、乡村文化馆和绿树成荫的道路都凝聚着县级各部门、办公室和单位的印记、支持和贡献。

兴安南市人民不仅基础设施和农村面貌得到了改善,而且物质和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改善。除了推动劳务输出运动(公社约50%的家庭都有子女到国外工作),在党委和政府的指导、指示和支持条件下,这里的人积极利用半山区的优势,转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构,以种植观赏桃、散养鸡、兴安南柠檬(目前在部分地区种植无籽柠檬)、沙堤柑、柚子、番石榴、苹果、蘑菇等鲜活模式创造经济价值......在短短6年内,人们的收入翻了一番,从2000多万越南盾(2016年)增加到4300多万越南盾(2022年)。典型代表是刘文政家种植3公顷的沙堤柑,每年收入约4亿越南盾;武金兴家种植草菇、平菇、灵芝等,扣除成本后,每年收入超过1.2亿越南盾。



回顾2020年底,兴安南乡是兴原县最后一个未达到新农村标准的公社。本着集中所有力量、决心在2022年带领兴安南乡迈向新农村标准的精神,兴原县委动员并加强了两名经验丰富的县级干部,分别担任县委书记和公社人民委员会主席。县还设立了专门机制,为兴安南乡修建道路提供水泥支持,为兴安南乡建设独立村文化馆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根据各部门、办公室和县级组织各自的职能、任务和优势,指派专门部门、办公室和组织参与公社各项标准的实施。
为了带领公社冲过新农村建设的终点线,兴安南公社党委颁发了关于集中领导和指导新农村建设的专题决议,力争在2022年冲过终点线。然而,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之际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复杂发展时期,这项艰巨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因为地方必须同时完成两项任务,既要抗击疫情,又要动员资源建设新农村。

针对这一现实,据公社党委书记黄德安同志介绍,党委、政府善于领导、指挥、操作,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到斗争中;每一位干部、公务员和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基层,与群众紧密联系,本着奉献精神、服务人民的精神与人民在一起。在实施过程中,关键因素是意识形态工作;地方做好宗教工作,与本堂神父、堂区牧灵委员会和修会密切配合,动员和凝聚人民共识,团结一心,共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同时,激发人民的自豪感和慷慨精神,形成民族团结、天主教徒和非天主教徒团结的力量(公社80%的人口是天主教徒)。
引导和选择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群众,以“滚动式”先做,从修建文化馆、交通路、石板路、林荫路……与建设投资相结合,提升使用价值,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实用性,例如村庄文化馆,投资建设后,地方增加了组织文化体育活动的力度(2022年,兴安南公社首次参加县级莲花村歌唱比赛,荣获一等奖);文化馆不仅是生活活动场所,也是群众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从530多个高峰日的领导建设、带领公社迈向新农村建设终点线的成果来看(从2021年6月22日兴安南公社党委发布关于领导指导的专门决议,到2022年12月15日评估完成新农村标准),公社党委书记黄德安强调:人民对党委和政府的信任得到巩固和提高。这是兴安南通过新农村建设获得的最大收获。这也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该地建设先进新农村和模范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