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年前,我有幸结识了文化研究员泰辉碧(Thai Huy Bich),当时我需要了解一些关于兴原县的历史文化。在46号国道旁一栋带大花园的房子里,我和他见了面。他知道我想了解兴原地区——封建时期日本人在地图上用红笔圈出的地方,后来人们沿着林江航行,商贸繁荣——他沉重地抱着一摞书——这是他15年多研究积累的宝贵“资本”。其中,他独立撰写了5本书,合著了2本书。每本书都留下了宝贵的文献,其中许多都获得了以诗人胡春香命名的文学艺术奖。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和宁越教副教授精心编纂并于2009年出版的近1000页的《兴原文化地理》一书,其中充满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这被认为是一部关于兴原文化的“手册”,是“不辞辛劳”研究和收集文献的成果,通过连续数日的田野调查、查阅档案、查阅图书馆的书籍……,阐明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而《兴原文化沉积》一书,是他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和翻译的关于兴原地区韩庵文化遗产的论文集,为研究人员以及想要了解兴原地区的人们提供了全景式、最深刻的资料。

或许,文化研究者泰辉碧在义安文化研究、民间艺术领域太过“出名”。但鲜有人知道,他来到汉侬的时间相当晚,甚至可以说是“晚”。直到2005年退休后,他才有时间专心自学汉语。因为在此之前,无论是在1961年至1964年就读于荣市高中(现黄树康高中)期间,还是在1964年至1975年长达11年扛枪参加抗美救国战争期间,又或是1975年至1979年在顺化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四年期间,直到毕业当老师、当行政官员,他都只会“咿呀学语”地背诵几个基本的汉字笔画。而且,他没有任何方法,只能通过广播里的汉语学习节目,或是照着被复印了几十遍、字迹模糊的教科书自学。

他说,越南历史,尤其是义安省,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文字的影响。几百年前,自然和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和知识都通过这种文字来表达。在越南,除了汉字,还有侬字。随着国语的诞生,汉字和侬字不再被广泛使用,导致了文化的“断层”,使得学习、研究,或者更准确地说,难以“阅读和理解”祖先留下的遗产。然而,如今许多氏族和家庭仍然保存着古代文献,如果他们不能“理解”这些文献,它们就只是没有生命的物体。
正是这种动力促使他研究并自学汉字,最终成为一名研究者、专家,撰写了大量深入研究汉字文献的著作和文章。“起初,我研究汉字是因为想自己翻译家谱,了解自己的出身,了解家族的历史历程,然后不知不觉地,我就被层层递进的宝贵知识所吸引。”——文化研究员泰辉碧分享道。


退休后,担任雄原县老教师协会主席的文化研究员泰辉碧与协会常务委员会一起向雄原县人民委员会登记了“收集雄原县韩侬遗产”项目,为期两年,从2009年到2011年。在该项目成功答辩后,雄原县人民委员会登记实施省级科研项目“保护和弘扬雄原县韩侬遗产的价值”,实施期限为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由他和文化信息厅共同实施。

此后,文化研究者泰辉碧开始发掘兴原汉嫡文献这一珍贵“宝藏”,并扩展到南丹、宜禄等地,发表了40多篇宝贵的论文和研究报告。2015年,他还受邀参与研究河静省长琉市阮辉家族的汉嫡遗产,参与解读木刻版画、翻译族谱,并在国内外会议上撰写3篇论文。2019年,该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计划文献遗产”。他还复印、保存和翻译了数十块石碑,数百份敕令、对句,数百份文书、大字、匾额,数十部族谱……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翻阅他署名的《雄原县文化沉积》,我不禁赞叹他精心凝练、浓缩在每一篇文章中的宝贵研究和发现。他历经多年寻访“光忠祖居”;挖掘汉侬文化遗产探寻“爱国将领潘佩珠的起源”;探寻“胡伯伯外祖母的父母”;探索总书记黎鸿峰生平的新发现;关于阮标的汉侬文化遗产……此外,还有很多关于雄原县著名文化遗址的著作,如:昭忠寺;黄梅寺;福美寺……
文化研究者泰辉碧对韩庵遗产的收集、研究和出版,帮助人们发现了许多保存在家族和氏族中的宝贵韩庵遗产,有助于厘清许多历史故事,帮助许多氏族寻根。最难能可贵的是,由于对韩庵文献的研究,兴原县至少有15处遗址被认定为省级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有助于后人了解前人的伟大贡献,从而深化人类道德价值观,对当代年轻一代的思想品德、素质修养和道德修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年近八旬,对很多人来说,疲惫之色清晰可见于脸上、眼中和脚步中。但在文化研究员泰辉碧身上,我依然看到他对故乡汉侬文化遗产满腔的热情。多年来,我记不清他走访了多少家庭、宗族、村庄,翻阅了多少族谱、敕令……但这位军人、老教师兼文化研究员泰辉碧的脚步依然不愿停歇。他不想让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被遗忘、被误解、被埋没在记忆中。
对他来说,在兴原县保存的用汉字或侬字书写的书籍、家谱、敕令、横漆匾额、排比句等都是真正宝贵的遗产,有助于肯定他和兴原县老教师协会成员负责开放和推广的祖国的传统来源和文化特色。

在与文化研究员泰辉碧告别时,他谦虚地表示,他的贡献确实很小,与前辈们的“参天大树”相比,简直微不足道。在我看来,他确实是精神文化价值观在社会中扎根的“连接者”和“先驱者”,正如阮富仲总书记本人在两年多前的2021年11月24日为落实越共十三大决议而召开的全国文化大会上所强调的那样: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革命事业的客观要求是继续建设、维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越南先进文化,真正成为“精神基础”、“发展动力”和“照亮民族道路的灯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