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寻找拉姆河左岸的“沉积物”

几年前,我有幸结识了文化研究员泰辉碧(Thai Huy Bich),当时我需要了解一些关于兴原县的历史文化。在46号国道旁一栋带大花园的房子里,我与他见面。他知道我想了解兴原地区——封建时期日本人在地图上用红圈圈出的地方,后来沿着林江航行,商贸繁荣——他费力地拿出一摞书——这是他15年多研究积累的宝贵“资本”。其中,有5本他独立撰写的书,还有2本合著的书。每本书都留下了宝贵的文献,其中许多都获得了以诗人胡春香命名的文学艺术奖。

Nhà nghiên cứu Thái Huy Bích bên tấm bản đồ cổ có ghi rõ địa danh Hưng Nguyên.
研究员 Thai Huy Bich 站在一张古地图旁,地图上清晰地显示了地名 Hung Nguyen。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和宁越教副教授精心编撰并于2009年出版的近千页《兴原文化地理》一书,其中充满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这被认为是一部关于兴原文化的“手册”,是“费尽心思”研究和收集文献的成果,通过连日的田野调查,翻阅档案馆、图书馆的书籍……阐明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而《兴原文化沉积》一书,是他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和翻译的兴原地区韩庵文化遗产的论文集,为研究人员以及想要了解兴原地区的人们提供了全景式的、最深刻的资料。

Hai tác phẩm “Trầm tích văn hóa Hưng Nguyên” và “Địa chí văn hóa Hưng Nguyên”.
两部著作《兴阮文化沉积》和《兴阮文化地理》。

文化研究者泰辉碧在义安民俗文化文学研究界或许太“出名”了,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来到汉侬的时间相当晚,甚至可以说是“晚”。直到2005年退休后,他才有时间专心自学汉语。因为在此之前,无论是在1961年至1964年就读于荣市高中(现黄叔康高中)期间,还是在1964年至1975年扛枪参加抗美救国战争的漫长十一年中,又或是1975年至1979年在顺化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四年,直到毕业当老师、当行政官员期间,他都只会“咿呀学语”地念几笔汉字的基本笔画。而且没有任何方法,只能通过广播里的中文节目或被复印了几十遍、字迹模糊的教科书自学。

Nhà nghiên cứu văn hóa Thái Huy Bích (bên phải) giải thích đôi câu đối trong Đền Chiêu Trưng phía bờ Nam sông Lam.
文化研究员 Thai Huy Bich(右)在林河南岸的 Chieu Trung 寺讲解对句。

他说,越南历史,尤其是义安省,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文字。几百年前,自然和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和知识都通过这种文字来表达。在越南,除了汉字,还有侬字。随着国语的诞生,汉字和侬字不再被广泛使用,导致了文化的“断层”,使得学习、研究,或者更准确地说,难以“阅读和理解”祖先留下的遗产。与此同时,许多氏族和家庭仍然保存着古代文献,如果他们不能“理解”这些文献,它们就只是没有生命的物体。

正是这种动力促使他研究汉字,并自学成才,成为一名研究者、专家,撰写了大量深入研究汉字文献的著作和文章。“起初,我研究汉字是因为想自己翻译家谱,了解自己的出身,了解家族的历史历程。后来,不知不觉中,我被层层递进的宝贵知识所吸引。”——文化研究员泰辉碧分享道。

退休后,担任雄原县老教师协会主席的文化研究员泰辉碧与协会常务委员会一起向雄原县人民委员会登记了“收集雄原县韩侬遗产”项目,为期两年,从2009年到2011年。在该项目成功答辩后,雄原县人民委员会登记实施省级科研项目“保护和弘扬雄原县韩侬遗产的价值”,实施期为2011年7月到2013年7月,由他和文化信息厅共同实施。

Hành trình đi tìm những tư liệu Hán Nôm về danh nhân Nguyễn Biểu.
寻找有关名人阮彪的 Han Nom 文献的旅程。

此后,文化研究员泰辉碧开始在兴原地区发掘珍贵的汉嫡文献“宝库”,随后扩展到南丹、宜禄等地,发表了40多篇珍贵文章和研究论文。2015年,他还受邀参与研究河静省长琉市阮辉家族的汉嫡遗产,参与了木刻版画的解读、族谱的翻译,并在国内外会议上撰写了3篇论文。2019年,该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计划文献遗产”。他还复印、保存和翻译了数十块石碑,数百份敕令、对句,数百份证书、大字、匾额,数十份族谱……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Sưu tầm tư liệu tại khu vực xã Quang Vĩnh, huyện Đức Thọ, tỉnh Hà Tĩnh.
在河静省德寿县光荣乡收集的文件。

翻阅他署名的《雄原县文化沉积》,我不禁赞叹他精心凝练、浓缩在每一篇文章中的宝贵研究和发现。那是多年寻访“光忠祖居”的旅程;挖掘汉喃文化遗产,探寻“爱国将领潘佩珠的来历”;探寻“胡伯伯祖母的父母”;探索黎鸿峰总书记生平的新发现;关于阮标的汉喃文化遗产……此外,还有很多关于雄原县著名文化遗址的著作,如:昭忠寺;黄梅寺;福美寺……

文化研究者泰辉碧对韩嫡遗产的收集、研究和出版,有助于发掘许多在家族和宗族中传承的宝贵韩嫡遗产,从而澄清许多历史故事,帮助许多宗族寻根。最难能可贵的是,由于对韩嫡文献的研究,在兴原县至少有15处遗址被认定为省级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有助于后人了解前人的伟大贡献,从而深化人类道德价值观,对当代年轻一代的思想品德、素质修养和道德教育具有深远影响。

Nhà nghiên cứu văn hóa Thái Huy Bích trong một lần đi điền dã tại khu vực bến Phù Thạch xưa bên bờ Nam sông Lam.
文化研究员 Thai Huy Bich 在林河南岸的旧 Phu Thach 码头区进行实地考察。

年近八旬,许多人脸上、眼里、脚步里都写满了疲惫。但文化研究员泰辉碧,我却依然在他身上看到对故乡韩侬文化遗产的满腔热情。多年来,我记不清他走访了多少家庭、宗族、村庄,查阅了多少族谱、皇家诏书……但这位军人、老教师兼文化研究员泰辉碧的脚步依然不愿停歇。他不想让这些宝贵的信息来源被遗忘、被误解,被埋没在他的记忆中。

对他来说,在兴原县保存的用汉字或侬字书写的书籍、家谱、敕令、横漆匾额、排比句等都是真正宝贵的遗产,有助于肯定祖国的传统源头和文化特色,他和兴原县老教师协会的成员们负责公开和宣传这些遗产。

在与文化研究员泰辉碧告别时,他谦虚地表示,他的贡献确实很小,与前辈们的“大树”相比,简直微不足道。对我来说,他确实是精神文化价值观在社会中扎根的“连接者”和“先驱者”,正如阮富仲总书记本人在两年多前的2021年11月24日为落实越共十三大决议而召开的全国文化大会上所强调的那样: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革命事业的客观要求是继续建设、维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先进越南文化,这才是真正的“精神基础”、“发展动力”和“照亮民族道路的灯塔”……

Trước tam quan ngôi đền Chiêu Trưng phía Nam dòng sông Lam.
位于拉姆河南侧的 Chieu Trung 寺庙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