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芒县镇出发,经过60公里险峻蜿蜒、悬崖峭壁的公路,花了将近4个小时才到达多美小学。这是一所比较年轻的学校,建校不到15年,是从多美中学分离出来的。这里的师生所经历的困难和设施的匮乏,难以言表。这是蒙族聚居区唯一一所小学,全区虽然只有383户,但贫困户比例高达71.8%。学校有1个本部和3个分校,但只有本部通电,其余3个分校至今没有电,也没有电话信号。

迎接我并与我交谈的是多梅小学的校长陈友长先生,他是一位在奇山县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的教师。1995年,他从新岐县义安山区师范学校毕业后,背着背包离开吉万县(Thanh Chuong),来到奇山这片艰苦的土地。
“我去过北里、美里、那艾、多梅等地,快30年了,”张先生说着,伸手去倒一壶还冒着热气的浓茶。当时是奇山的初冬,蒸腾的蒸汽与透过木墙弥漫的薄雾交织在一起。多梅这个季节也是如此,清晨的天空雾气弥漫,太阳出来了,天气晴朗却非常干燥。年轻的学生们虽然已经习惯了恶劣的天气,但脸颊却干裂,看起来像化了妆的洋娃娃。
整个多梅小学只有25名教职工。除了位于帕莱帕村的主校区外,还有三个分校区,分别位于会荣、帕内和农汉。这些分校区距离主校区5至10公里。因此,每个村的老师都会留在村里,偶尔返回主校区参加理事会或月度例会。
得知我打算去帕内看看新建的教室有多宽敞,张先生立即派了一位老师来“陪同”我,还不忘叮嘱我:“那我们赶紧走吧,这样才能及时回来,不然在丛林里遇到暴雨,我们就被困住了。”

通往杜梅乡中心的道路难走,通往帕诺伊的路更是难走。一条崎岖不平的土路穿过险峻的山峦,仿佛触手可及。摩托车刚费力地爬上陡坡,就突然沿着狭窄的小路冲了下去。翻越山口三十多分钟后,我们终于到达了帕诺伊,一个位于帕瓦峰半山腰、不到五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村长嘉瓦梭的家就在坡顶上。得知我们要去那所偏僻的学校,他立刻拉住我们,热情地与我们握手:“村民们非常感谢来自低地的干部们。幸好现在教室都重建了,不然以前学生和老师们也要遭殃。”
帕诺伊分校设有幼儿园班,招收10名3至5岁的儿童;小学设有1班和2班,招收12名儿童。在教室建成之前,学生们在一间小木屋里学习。自2022年8月起,这所学校进行了重建,变得更加宽敞。
贾巴库老师是这所偏远学校的负责人。他于1995年开始教书。作为一名既懂语言又懂文字的苗族人,他被派往这所偏远学校任教。由于一二年级的学生不会说京语,他必须“双语”教学,确保学生既能正确发音和讲越南语,又能跟上课程进度。
往年,帕内学校由来自清章县的阮仲全老师执教。在山区工作多年后,全老师如今已下山前往低地。于是,原本就偏远的会荣学校的胡老师也被调走了。胡老师对乡村生活太熟悉了,他说:“很多来自低地的同事还能留下来,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只要学生们还需要我,家长们还需要我,我就会留下来。”

Khu老师的家距离这片偏僻之地有十多公里。天气晴朗的日子里,他黎明骑着摩托车去学校,傍晚再开车回来。冬天或下雨天,他就住在学校旁边的一间小屋里。小屋里只有一张简陋的床、一个柴炉和一些米饭。通常中午,他会煮上一整天的米饭,然后把米饭埋在灰烬里取暖。但有时,如果“贵宾”是和他一起的学生,伙食费就会突然增加。因为在帕诺伊这片土地上,很多时候家长都要去很远的田里干活,下雨天就回不来了,所以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给老师照顾。孩子们像尾巴一样跟着老师,老师走一步,学生也走一步。有时,他们甚至会因为害怕陌生人来访而紧紧抓住老师的衣摆。
村民们深知他在一所小学校教书的艰辛,因此非常爱戴他,一直把他当成自己的家人。有时,他们从田里回来,会给他带些蔬菜和竹笋,有时甚至会带一只刚抓到的野老鼠给他,让他吃得更香。
在没有电和手机信号的偏远地区授课,为了第二天能继续上课,许老师会趁着天还亮着的时候复习笔记。但那都是夏天的事了,冬天阳光根本照不进教室,教室里没有电,一片漆黑,师生甚至不得不在中午天还亮的时候学习。更何况,虽然学生数量屈指可数,但因为是1+2的合班,像许老师这样在偏远地区任教的老师,往往要加倍努力才能同时兼顾两个班。

大约五年前,为了避免在更换教材和实施新的通识教育方案时,基山小学的学生落后,一些小学试点将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送至主校区学习。可惜的是,由于设施、宿舍和学生住宿条件不足,许多学校不得不分步实施。以多梅小学为例,直到2020-2021学年,学校才成功接收首批34名学生到寄宿学校学习。到了2021-2022学年,共有68名学生被送至主校区学习,而今年则已达到88名学生。
张先生告诉我,除了国家补贴的15公斤大米和每月59.6万越南盾外,所有食宿用品全部为零。没有厨具,没有碗筷,没有饭盘,甚至连床、垫子、毯子都没有。
经过许多个不眠之夜,张先生冒险给他的兄弟和朋友们写了一封公开信,寻求帮助。“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孩子们重返寄宿学校,否则他们就会落后。但我们必须确保他们的住宿。因为对于这里的人来说,只有信任老师,他们才会把孩子托付给他们照顾。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我们会非常对不起家长。”张先生回忆道。

收到一所偏远山区学校校长的公开信后,众多善心人士纷纷打包行李,将信送到学校,没过多久,学校就为寄宿学生准备好了足够的锅碗瓢盆,甚至饭盘。
张先生说,在山区公社,学生家庭境况非常困难,无法动员家长进行社会化关怀。唯一的办法就是联系朋友、兄弟姐妹,再通过延伸关系,让他们了解学校的真正困难,给予关心和帮助。
自2021年底以来,张先生代表学校向河内市慈心义工团致公开信,此后,慈心义工团向学校捐赠了208件保暖大衣、1台冰箱、1个便携式音箱和68个金属箱供学生存放物品,总价值超过6000万越南盾。2022年初,学校还联系了义丹县的一个单位,获得了3台电视屏幕,价值3600万越南盾,用于学校的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6月,尽管从未踏足多梅小学,海阳省甘江县古灵寺的尼姑和河内一家企业通过一封公开信,出资2.2亿越南盾,为帕内小学的卫星校区建造了两间教室和一间卫生间。得益于此,从2022-2023学年开始,在师生多年使用临时教室授课之后,帕内小学的校址终于“稳固”下来。
2022-2023学年即将到来之际,多梅小学通过Tu Tam志愿者团队获得了升龙儿童智能教育系统捐赠的价值7000万越南盾的84套新课桌椅。由于学校建校14年来,设施已经开始老化、老化。许多学生课桌椅已经损坏,剩下的课桌椅也不符合学生就坐学习的标准。
虽然学校已将88名学生安排到宿舍居住,但目前他们放学后仍留在教室里。为此,学校最近大胆联系了居住在胡志明市的黄氏敏女士的家人,提议为学生提供6间宿舍,总价值约10亿越南盾。目前,敏女士的家人已同意并办理了相关手续,就等着开工的那一天了。
除了学校董事会和集体的呼吁外,老师们还主动联系兄弟姊妹,为学生们捐赠必要的物资。最近,在11月,学校的梁氏春老师还联系了老街省的一个单位,为学生们捐赠了220件保暖大衣、70张垫子和70条毯子。对于多梅小学的学生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又一个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
Doc May小学老师们收到众多善心人士和慈善家的鼎力支持,他们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张先生本人也表示,由于学校设施匮乏,加上学校地处偏远贫困乡,无法满足学校教学设施升级的需求。“学校全体教务委员会的共识与合作,以及个人和组织的慷慨解囊和关怀,是激励全校师生克服困难、争当教书育人的信念和动力。”张先生分享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