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五六点左右,游客只需花费约5万越南盾,搭乘电动车即可抵达义水渔港。此时,渔船刚刚结束出海,虾、蟹、鱼、鱿鱼……满满当当的船舱里,鲜活的鱼虾还在噼啪作响。码头上,妇女、母亲、姐妹们提着篮子、塑料箱、藤篓、莎草袋等着捕捞。捕捞回来的海鲜被迅速地运上岸,讨价还价的声音、争相买卖的声音,热闹非凡。闪烁的电筒、昏黄的高压电,以及太阳渐渐升起时灿烂的晨曦,构成一幅如画的景象。如果游客能有机会在渔港迎接日出,感受一下沿海渔民们的工作节奏,从出海归来的渔民们爽朗的笑声、闪耀的眼神中汲取更多正能量,那该有多好啊!

来到渔港,游客们可以轻松挑选来自大海的馈赠,例如:新鲜的虾、鱼、蟹、鱿鱼……这些食材就在岸边售卖,价格比在海鲜店买便宜得多。最令人享受的是能够自己挑选、“讨价还价”、“称量”……
来自河内游客阮青河女士说:“我几乎每年夏天都会去洛门游泳放松,但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渔港。也正巧一位电动车司机介绍我来到这里。我早上4点半起床,坐电动车大约5分钟就到了这里,亲眼看到渔船靠岸,渔民们把海鲜运上岸,目睹沿海渔民忙碌而紧张的劳动,亲自挑选新鲜的海鲜……真是妙趣横生。下次我再去洛门,每天清晨拂晓时分,一定会把这个渔港作为我的目的地。”
从渔港出发,沿着蜿蜒的小水泥路,前往平明海鲜加工村,感受并见证一户户从事这一职业的辛勤劳作:加工鱼露、虾酱、虾膏、虾、烤鲭鱼……到达村口,就能闻到浓郁的海腥味。四层小房子坐落在花园的一角,简陋的屋舍里摆放着各种罐子、水槽和陶罐……用来发酵鱼露、虾酱和虾酱。大托盘用来覆盖发酵罐,在夏日的阳光下,呈现出各种绚丽的色彩。
头戴斗笠、手握棍棒的妇女们熟练地搅拌着鱼露;年轻的男人们则扛着罐子、锅子来到水泥场,接住腌料滴落下来的鱼露;母亲们则把鱼露装进瓶子里,装进罐子里密封,然后迅速贴上标签。

拜访裴氏姮女士的家人——她一边搅拌鱼露,一边制作虾酱。裴氏姮女士说:“这是家族生意,我是第四代人。从小我就跟着奶奶和妈妈去渔港买海虾腌制鱼露。我的童年与用来发酵鱼露的坛子、锅子和水槽相伴;我身边围绕着一桶又一桶的海虾、一桶又一桶的炒米粉、高良姜和生姜,一起制作鱼露。”
要做出一锅美味的鱼露,从选料到腌制方法、调味方法、香料,甚至腌制鱼露的罐子和锅具,都要经过许多繁琐细致的步骤。首先,选料必须选用来自炉门(Cua Lo)和海门(Cua Hoi)地区的海虾,这些虾肉多壳薄。腌制鱼露的盐是纯盐,至少要存放一年才能去除所有杂质。腌制罐是用彻底清洗和漂洗过的陶器制成的。鱼露的成熟期约为9-14个月。平明村的虾酱色泽鲜红,香气浓郁,虾的甜味、盐的咸味、米糠的香味,以及辣椒、柠檬草、大蒜、高良姜等的微辣味。以前,虾酱仅供家庭食用,并在传统市场零售。但渐渐地,Cua Lo人的虾酱制品出名了,受到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青睐,并出现在许多餐馆的许多菜品和菜单中。
除虾酱外,目前,平明市义水坊水产加工村有3种产品获得3颗OCOP星,即:纯凤尾鱼鱼露、虾酱,产品采用漂亮的玻璃罐包装,贴有标签,二维码可追溯原产地,被视为服务游客的典型产品。

来到宜水,就是要找到沿海渔村的古老风貌,这里是剑河下游,有着数千年丰富文化积淀的地方。那就是沿海村庄寺庙的屋顶,国家历史文化遗产——麦榜寺。这是一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庙,寺庙的价值在于文物、精致、神奇和神秘的雕刻。这里供奉着黎魁、陈胜富仁、阮氏碧珠、水静富仁和六位村庄创始人。麦榜寺既有历史价值,又有独特的建筑,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尤其是在罗门河一带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二和五月三日两大节日,麦榜寺都会举办捕鱼仪式等诸多独特的节日活动,吸引着怀旧的游客前来“挖掘”遗迹深处隐藏的秘密。
不远处是安良寺遗址,每年农历六月中旬都会举行“福禄五节”。这是义安沿海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规模最大,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其丰富的文化活动表达着当地居民的信仰和独特的文化特征。祈求每次出海都能风平浪静,船上鱼虾满载,是当地渔民的精神支柱……吸引了众多当地居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加。

宜水渔村独具特色,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目的地,尤其适合那些追求慢生活、享受体验的人们。那里,沿海村庄的孩子们依然保留着淳朴的咸味,环绕着手工村的蜿蜒小巷弥漫着浓郁的海洋气息。那里的寺庙依然保留着数百年前古老、长满青苔的面貌,还有沿海渔民独特的节日。这里有6座大型家庭教堂、6口古老的村井、2个市场和渔港;技术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可轻松通往洛门镇的其他旅游区。即便如此,宜水渔村也并非没有潜力成为游客前往洛门镇的必游之地。

鉴于宜水坊集聚了诸多因素却尚未充分发挥其潜力,为此感到忧虑和困扰,2021年底,门罗坊市委常委会出台了宜水坊旅游目的地建设项目。该项目旨在实现以下具体目标:逐步形成和发展满足多样化旅游和服务业需求的城市区域。在可持续经济基础设施发展和提高产品和服务价值的基础上,构建业态发展方向。打造更具特色、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劳动者收入。建设步行街,提供散步场所,参观手工艺村,体验渔村文化,品尝美食,购买纪念品等服务。结合商业中心、北兰洲岛度假村、宋五山等规划项目,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延长游客在门罗坊的逗留时间。
“党的意志,人民的意志”,项目一出,宜水坊党委、政府和人民就立即着手制定实施方案,以实现将宜水坊打造成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和探索沿海民族文化风情的旅游胜地的梦想。全系统以坚定的决心,组织清理交通安全走廊、美化城市环境、在平明、范辉、阮熙、高辉俊等街道开展宣传动员……安装照明、装饰用电、安装标准卫生的垃圾桶、修剪树木、粉刷围栏等工作。同时,清理居民区、公共区域、沙滩区的环境,组织种植海葵,打造景观亮点。
宜水坊主席武文图激动地表示:仅用4个多月的时间,全坊已疏浚沟渠200多米,在旅游区示范住宅区修建了500米新路和沟渠,整修、维修和提升了鱼码头市场。动员民间和爱心组织、个人捐献的内部资金16亿越南盾,修建了上殿,准备文件申请对迈邦寺进行大规模整修;计划扩建国家历史遗迹阮仲达家庙、安良庙,准备文件申请迁移和重新安置庙内4户居民。实施了投资近50亿越南盾的黎氏白吉沟渠和道路项目。召开了商贩会议,听取了商贩的意见,并着手准备文件设计和建设一个更加宽敞美丽的新市场,使之不愧为沿海旅游城市。

此外,为提升旅游产品的“品牌”价值,该坊还动员水产加工村投资设施,提高水产加工质量,注重食品卫生安全,改进包装和标签,打造鱼露、酸虾酱、咸虾酱、虾、烤鲭鱼、鱼饼、鱿鱼饼等OCOP产品。
在平明区——宜水渔村的大多数家庭长期以来从事水产加工——该区党支部书记黄成红先生说:“该区有105户,1791人。如今,渔村的渔民不仅继承了祖先的传统职业,还积极灵活地转型发展了许多新职业,形成了既服务当地居民又服务游客的手工艺村。目前,该区拥有5艘远洋捕捞船队,捕捞能力为800-100CV,22户从事水产加工,1个拥有25户的海产加工合作社。最近,一个拥有10名成员的“水产贸易和加工”合作社正式成立。该综合体是妇女交流技能、方法和加工方法的场所,旨在确保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要求,生产更多OCOP优质产品,为提升手工艺村品牌做出贡献,让宜水坊优质产品更贴近远近游客和朋友。

不过,该街道党委书记也表示,由于地势狭窄、人口众多、土地匮乏,很难将从事海产品加工的农户聚集到一个集中的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的综合体中,既有顾客体验的空间,又便于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旅游旺季也集中在一年中的几个月,旅游旺季过后,产品消费更加困难,一些农户会转行做其他工作。
针对这一问题,宜水坊人民委员会主席武文图先生表示:“除了土地有限、人口众多(9000人,2045户)等困难之外,限制因素还包括部分居民仍然以零散的方式经营,专注于销售产品,缺乏旅游方面的技能。此外,在应用科技提升产品质量,以及利用社交平台推广产品和旅游方面,我们仍然做得不够。在平明坊从事海产品加工已有20年经验的阮氏德女士表示:“近年来,我们更加注重产品设计、质量、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以及产品的介绍和推广,特别是通过社交网络。比如,我家就有几十种产品,包装齐全,标签齐全。然而,吸引游客前来参观购物,主要还是依靠当地的电动车司机团队。”

为克服局限性,充分发挥海洋经济优势和旅游潜力,宜水坊领导表示:“除了完善基础设施和景观建设,将全区摊位和自由摊位集中到街上,方便管理,促进现代商业区的形成,建设生产集群,推出特色产品,在街上推广……之外,该坊还将重点开展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和家庭的沟通文化和行为技能,确保环境卫生,保障旅游安全,为游客创造安心的旅游体验。此外,还制定了一项战略,系统地连接和推广坊内各个目的地,使每位居民不仅成为推销渔村特色产品的销售员,还成为“大使”、导游,向游客介绍家乡的风景、生活、文化和信仰。”我家乡东海岸,从兰洲到荣角,一带土地矗立在风浪的最前线。一年四季,海浪拍岸的“红毛岛”和“红牛岛”是守护家乡大海的堡垒……宜水岛!我会爱你一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