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红璐说,她出生在清章县清河乡一个有七个兄弟姐妹的家庭,但她是唯一一个很早就展现出歌唱天赋的人。三四岁时,小璐就站在合作社的院子里,唱着甜美的“维”和“白琴”旋律,逗得大家欢呼雀跃。长大后,父亲根据小计划运动时期的诗歌,为她谱写了“维”的歌词,让她有了歌唱的素材。虽然她并非出生于音乐世家,但父母的血液里仍然流淌着“艺术”的基因,并最终形成了终生致力于民歌创作的郑红璐。
在家乡清河,郑红璐是村里、邻里和学校里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她走到哪里,哪里就热闹非凡。红璐每次登台,都赢得阵阵掌声。十四五岁那年,全省许多专业剧团都去招演员,她欣然报名,并被各个剧团录取:从白莲花彩良剧团到歌舞剧团;从义安民歌剧团到第四军区艺术团……然而,她的母亲,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母亲,并没有让她一蹴而就地进剧团,而是希望女儿读完高中学业,打好基础,再“入行”。

郑红琉于1985年正式加入乂安省民歌剧团。在剧团,她有机会与当时一代著名演员一起参与艺术活动,并很快因其精湛的演技和火热的歌喉而受到关注。她被送往乂安省文化艺术学校学习,同时也接受角色考验。
奇怪的是,无论演什么戏,从配角到主角,她都能背下来。洪璐说,记住台词不仅是因为好学,更是因为热爱。只要有热情,什么都会来。她就是这么想的。有一天,在《姬和门风波》中饰演碧珠公主的演员灵光退休后,当时剧团的专业领队花伴(Hoa Ban)把这个角色交给了她。她如鱼得水,只排练了一次就演好了。大家对这位刚进剧团的女孩的演技感到惊讶,而洪璐对那些心理撕裂戏的演绎更是令人叹服。有时剧团缺少几个角色,她刚演完一个角色,就赶紧化妆换下一个。正是她快速的变身能力、与生俱来的歌唱天赋和令人着迷的演技,让剧团对洪璐非常信任,并把许多主要角色都交给了她。

人们以为,对于洪璐来说,凭借天赋和努力,职业民乐和戏剧之路只会是一片玫瑰花,但很少有人知道,她一路走来,困难重重,荆棘密布。洪璐承受着来自人心的轻浮、嫉妒、羡慕和猜忌的重重挑战。她也曾走不稳,选择过其他的道路,但因为热爱自己的职业,也因为对合作演员、未来伴侣、功勋艺术家安宁的爱的召唤,她在爱戴和支持她的人们的喜悦中回到了义安民乐剧院。从那一刻起,她告诉自己,不要让困难影响她的民乐之路,因为她属于民乐,属于舞台的灯光。

从此,红璐只能沿着自己摸索、努力站稳脚跟的道路继续前行。有辉煌的岁月,也有辛酸的岁月。她清楚地记得,刚生下两个月大的第一个孩子,剧团领导就派车把母子俩接去演出,尽管戏里只缺一个配角。又比如,刚生下一个多月大的第二个孩子,她就必须饰演母亲黄氏岽,因为只有红璐才能演绎出越南母亲生下伟人的风采。对她来说,这就是职业赋予的幸福。然而,在这份天赐的幸福中,她却要经历那么多的艰辛和酸楚。她记得,当初只有十个月大的第一个孩子生病了,父母双双去安山偏远地区演出。计划是定了,但她没法在家照顾孩子,只好跟着剧团去了。当天晚上,孩子发高烧。因为在演出,剧团领导来不及通知她哥嫂,只好立刻把她送到了急诊室。

回想起那段艰难的日子,吕红依然哽咽,仿佛就在昨天。她说,以前演出的时候,夫妻俩除了要带个人物品,还要带锅碗瓢盆,走到哪里都要请当地人和面给孩子吃;演员们走到哪里都要卷起裤衩、上衣,干各种辛苦活儿,才能有一场满意的演出。现在想起来,很不容易,但那时候,想想能和丈夫、孩子一起到处演出,就已经很幸福了。
经过数十年的演艺生涯,2012年,郑红璐荣幸地被国家主席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她的“资产”是无数的奖项和勋章,但她说,最自豪、最开心的,是那枚刻在观众心中的“奖”。红璐塑造的角色都“钉”在观众心里,比如《民歌出名》中的黄氏宮夫人,《情歌颂歌》中的阮氏明开同志,《歌谣颂歌》中的乂人,《歌谣颂歌》中的努……

为了将乂安民歌遗产档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乂静民歌遗产保护与推广中心辛勤收集实地资料,制作了电影剧本《乂静维族民歌与岩族民歌——来自社区的声音》。洪吕在这段旅程中付出的辛勤和奉献毋庸置疑,哪里有古老民歌的痕迹,哪里就有洪吕的足迹。
每天晚上,她和中心的兄弟姐妹们勤勤恳恳地登台表演;白天,她则利用空闲时间到乡下走访,打听老手艺人的地址,聊天,积累资料。她和丈夫勤勤恳恳地走访了富鎏、宜春(河静)、同文(清章)……等村庄,恢复了笠头班的表演;去了甘美、甘川(河静)、培山(都良)、玉山(清章)……林江沿岸,恢复了渔班的表演;去了安城、演州等县,恢复了种植班的表演……

此后,她和丈夫——功勋艺术家安宁致力于修复义安民歌。她研究并撰写剧本的第一部维族和延族民歌表演是《民歌》。为了创作剧本,她和宁越教副教授深入乡村,拜访老艺人,学习、记录并收集资料。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人民艺术家洪吕和她的同事们坚信,义安民歌将在当地社区占据稳固的地位,并成为人类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为创作这份厚重而令人信服的资料做出了真正的贡献。
2020年,乂安省传统艺术中心在乂安省民间遗产保护与推广中心与省民族歌舞团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人民艺术家洪吕先后担任中心代理主任和主任。在担任中心主任期间,她怀着对民歌的热爱和热情,与中心全体员工一起“点燃了维和岩的火焰”,并以耐心和热情,为将维和岩打造成为人类代表性非物质遗产做出贡献。

人民艺术家洪璐热爱民歌,她始终渴望学习、成长,尝试不同的角色,并在多方面为民歌的发展做出贡献。除了表演之外,洪璐也是一位导演,参与创作、编辑和改编民歌剧本……洪璐也是一位敢说敢做、敢于接受和克服艺术创作挑战的艺术家。她打破了传统表演的模式,例如在现代舞的背景下表演乡村陶艺;在无伴奏的阿卡贝拉(Acapella)背景下,用古老的民歌旋律“点播”合唱《红林地传奇》……这些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洪璐说:“民歌就是生命,生命是流动的,所以我们也需要让民歌也流动起来。我们需要传承才能弘扬,传承才能传承,新的民歌传播方式也正是为此。”
在担任省传统艺术中心主任期间,中心共获得6枚金牌,其中全国性专业节民间戏剧金牌3枚,音乐舞蹈金牌2枚,东盟音乐金牌1枚。
2023年,人民艺术家刘红按规定退休,辞去了省传统艺术中心的管理职务。但她对民歌的热爱和热情依然强烈,激励着她继续以各种形式创作。纵观她的艺术历程,这位女艺术家最重要的感悟是:民歌源于生活,生活是动人的,所以我们也要让民歌也动起来。我们需要传承才能弘扬,传承才能传承,而这需要民歌的传播方式更加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