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边府战役中的义-静
在抗法战争中,清义静省作为自由区、大型基地,出色地履行了后方职责,为奠边府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3年12月6日,中央政治局批准开展奠边府战役的决定,并开始动员力量集中攻打奠边府。

甲午新年(1954年)第一天,乂安省3.2万名劳工和数千名新兵踊跃报名,奔赴前线。乂静人民贡献了数万个工作日,抢修和开辟了从安城到奉桥的38号公路、从宝岩到关行的34号公路、从河静镇到甘川-门戎的公路、灵锦-香溪的公路……
加强了内河航道建设,疏浚了从河静到清化的黎运河系统。1953年,义安人民贡献了500万个工作日,为战场运输工作服务。河静一方面调集劳动力、粮食和给养,为战役提供物资;另一方面集中力量,修缮和抢修8号公路、18号公路、74号公路以及通往长门、灵锦、新邑的公路,为完善交通体系、满足战役要求做出了贡献。
中寮战役(1953年11月)期间,河静人民动员5.6万名一线劳工,平均每人战场服役2.5个月。2.83万名河静劳工为驻老挝部队服务,为中寮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歼敌、俘敌5000余人,有效配合奠边府战役和其他战场,取得1953年至1954年冬春战略总攻的胜利。
特别是在奠边府战役中,在抗法战争中,义静军民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得到了充分体现。帕丁山口,这座载入史册的地方,是第293青年志愿连(义安省第34队)在奠边府战役中的指挥所。
义安干部战士在枪林弹雨、泥泞雨水的恶劣条件下,提高了40%(2336个工作日)的生产效率,圆满完成了运送和销毁炸弹的任务。直接参加奠边府56昼夜战斗的清章军战士邓廷虎,以其“灵如松鼠,刚如虎,深入敌阵,分化和震慑敌人”的作战风格而闻名。在9年的抗战中,两省共向前线增派了105935名官兵(相当于10个师),动员了117.9万名劳工,为抗战贡献了3100万个工作日。
在战场上,苏联祖国的战士们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英勇作战,许多乂安子民成为了英雄的象征:古正兰、潘廷玠、陈勤、阮国智、阮度良、潘述、邓廷浩……9年的抗战中,上万名乂安子民英勇牺牲。
凭借其战略位置和爱国传统,义安省在祖国危难之际,为全民族的共同胜利做出了卓越而伟大的贡献。在奠边府战役中,义静军民的牺牲和贡献是巨大的。清义静的劳动者和自行车的形象已成为传奇:“……”为奠边府战役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的是民间劳动力,这是我党人民战争政策的产物。民间劳动力不仅承担运输、补给、运送伤员等任务,而且还押送战俘、修筑道路、直接参加战斗等。”。“…他们不仅“挑担子、扛起担子”,为战场提供粮食、给养、武器弹药,还和成千上万的将士们“汗水、泪水、鲜血”一起直接冲上战场,为民族的辉煌胜利贡献力量。
认识到四区总体、特别是清义静后方的战略地位,1951年6月,武元甲大将和中央军委多位领导人视察了清义静后方的情况,同时向四区提出任务,其中特别强调:四区要集中一切力量建设和坚决保卫清义静后方,准备支援北方主战场的人力和物力,加强平治天战场的作战,准备支援西北地区和老挝上游即将发动的战役的人力和物力。
基于其特殊的军事和地缘政治位置,清—义—静后方同时承担着三个战场方向的根据地和后方作用,其中对中寮和上寮方向开展的战役和军事协同行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自1953年2月以来,义安省已调集72940名民工抢修通往老挝的7号公路。从多良到芒森的公路全长170公里,民工们修建了100多座浮桥、便桥,挖筑了数千立方米的土石方,修复了路基,加固了曹山口、秋山口等山口的安全……此外,该省还调集了1486辆自行车、1066艘小船和独木舟,源源不断地向西方运送物资到老挝。截至1953年3月9日,义安民工已将740吨大米运到边境地区指定地点,这还不包括发给民工和私人船只往返使用的大米数量。 1953年3月20日,义安省又调集了一批搬运工12700人和该省地方军队195营、121连、123连开赴川圹,直接参加在老挝土地上的战斗。
清义静三省与老挝长期以来关系密切。在抗法战争时期,双方携手合作,共克时艰,并肩作战,共同对抗敌人。正如胡志明主席所教导的:“帮助朋友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在抗法战争期间,清义静后方履行了其崇高的国际义务。第四区间自由区在抗法战争期间为老挝战场做出了持续而全面的贡献,是老挝军民坚实的国际战略后方,是影响老挝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为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共同胜利做出了贡献……
七十年过去了,奠边府大捷是我国军民抗法殖民战争史上的一次典型胜利,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击败了法国远征军。奠边府战役以越南人民的完全胜利而告终。伟大的奠边府大捷已载入越南民族史册,成为20世纪最辉煌的里程碑。在这一伟大胜利中,乂安-河静军民的伟大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