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仙渔村的长者们证实,自14世纪以来,一些来自其他地区的家庭来到这里定居并建立村庄,主要以捕鱼为生。他们是来自琼吕县、演州县和河静省的渔民,他们出海捕鱼,漂流到这里,决定停下来,开垦土地,建立村庄。过去,这里主要是山峦、溪流、小溪和陡峭的河湾。

地质变迁和海水退却后,形成了相当广阔的冲积平原,其间点缀着原始湖泊、泻湖和溪流。如今,在宜仙乡,仍然保留着面积约3公顷、高约10米的古叶化石,那里出土着成块的蛤蜊和扇贝化石,被认为是远古海洋的遗迹。
虽然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族,但定居在宜仙乡的居民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日趋稳定的社区。他们逐渐形成村庄,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日渐亲密,互相帮助谋生,共同抵御大海的侵袭和潜伏的敌人。
海巴村和海东村相继形成,沿海和山脚下的丘陵和土丘上长满了屋顶和郁郁葱葱的花园。后来,宜仙村的居民变得越来越拥挤,一部分原因是人口的扩张,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各地的人们不断来到这里经商和居住。

村庄变得越来越繁荣昌盛,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努力追求富足的生活,共同建设日益繁荣的家园。刘家、陈家、胡家、黎家、黄家、阮家、范家……他们饮同一口井水,在村里的榕树下享受清凉的微风,共享山海的恩惠;他们共同开发和拓展与外界贸易的道路。
面前是浩瀚的大海,四周环绕着雄伟的山脉,宜仙乡的人们主要以捕鱼、种植水稻、开采建筑材料以及后来的养虾为生。尤其是捕鱼,它源远流长,被视为一项传统职业,因为最早定居于此的居民就是出海捕鱼的渔民。历经兴衰、繁荣昌盛和历史变迁,宜仙乡的人们至今仍怀念着祖先传承下来的这份职业。

像越南许多村庄一样,宜仙乡在完成定居建村工作后,村民们齐心协力,兴建文化设施,巩固社区凝聚力,寄托精神生活。这里曾有一座万清祠,供奉儒家思想,崇尚儒家精神,鼓励子弟学问,考取官府。
白雪山菩萨寺建于1801年,旨在让人们拥有宁静祥和的精神生活。村里修建了公屋和寺庙,供人们在每次乘船出行前祈求风雨平安,并祈求清黄和神灵的庇佑……

一年中的最后一个下午,我跟随宜仙乡仙风村年近八旬的黄克景先生,步行到村里一些地方。第一站是建于17世纪的海巴公社,它虽然经过多次修缮,但依然保留着古老庄严的风貌。

社屋伴随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是渔村居民进行社群活动的场所,也是他们精神寄托的场所。渔民们每次出海,都会焚香祈求村里守护神的庇佑。每年春回大地,村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典,并举办龙舟竞渡活动,让渔村的生活更加热闹。
抗法抗美战争时期,大院里是送别渔村青年奔赴战场的地方,响彻着保家卫国的誓言,也是为祖国独立自由而牺牲的烈士的追悼会场所。
特别的是,在距离Hai Ba村公屋约1公里的地方,有4口村井,分别是Den井、Gia井、Be井和Dinh井。这些井为当地居民提供日常生活用水。当地人说,即使在长期干旱时期,这些井也从不缺水。如今,人们都有自己的水井来满足家庭的日常需求,但村里的水井仍然受到保护和尊重,并被视为村庄的遗迹。

我们依次参观了每一口井,这些井几乎都保存完好,石板层叠,井壁用山石砌成。寺庙的井壁上也刻着一些汉字,让人回想起过去集体幸福生活的景象,以及村庄和公社共同体的印记。
离开村井,黄克景先生带我们来到海边的山边,那里有一座小庙,庙旁的悬崖上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此庙为南海神庙”。据黄克景先生说,南海之神是鲸鱼,所以这座庙也被称为“翁托庙”。一百多年前,宜仙乡的村民们在悬崖下发现了一条被冲上岸的鲸鱼,并组织埋葬后,便修建了这座庙。从那以后,海八村的渔民们每次出海,都会焚香祈福,祈求天朗气清、海宁无波,满载鱼虾归来……
战争期间,翁托寺不断遭到美国军舰的轰炸和炮击,最终倒塌。如今,翁托寺已不复存在,但它依然存在于昔日海八村(即如今的天风村)居民的记忆和精神生活中。每逢初一、月圆之夜以及节假日,这座位于海边悬崖边的翁托寺总是香烟缭绕。

在前风海滩上,还有一座小庙,通常被称为茂庙。庙内有一座砖砌的陵墓,碑上刻着:“凡人鲸鱼之墓,2016年11月”。阮景先生说,2016年底,一头鲸鱼死亡并被冲上岸,就在茂庙前。
听到消息后,人们立即凑钱买草席埋葬鲸鱼,并为它建造坟墓。每逢节假日和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前往坟墓祭拜,像家人一样为它焚香。根据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鲸鱼的一生都在浩瀚的大海中游弋。当它们漂流到某个地方安息时,就证明这个地方是美好的,它们将会平安度过一生。鲸鱼的葬礼总是庄严而神圣地进行,以表达对它的敬意。
宜进乡目前位于两个著名的海滨旅游区——白鹿镇(宜禄镇)和库阿罗镇之间。道路正在投资升级,为交通和发展创造条件。尽管生活发生了变化,但这里的人们始终希望保留海滨村庄的美丽和质朴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