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的 Tru Son 陶艺村

June 13, 2006 15:24

贫穷的职业养活了穷人
竹山村,又名诺伊村,原属竹宇村,位于杜良镇东南20公里处,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贫困村。竹山村的村民们把他们的制陶职业称为“挤泥做陶罐”,或许他们从未想过,有一天能够去河内,在首都的民众、学生,甚至外国游客面前“表演”这种“质朴”的农活。
义安省杜良县文化和信息部部长陈端雄表示:“他们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河内,向首都人民‘展示’如何制作陶罐,还参观了胡伯伯的陵墓,并且‘上电视’了”。
三月中旬,在越南民族学博物馆,看到身材矮小、肤色黝黑、操着浓重口音但面带灿烂笑容的农民热情地指导制陶操作,可以想象到那种喜悦。
村里的“手艺人”Huong女士、Lien女士和Thai女士将大大小小的陶罐展示在大家眼前。Tru Son陶瓷的制作步骤很简单,但需要手法流畅、灵巧。或许正因如此,Tru Son只有女性才能从事这项工作。Thai女士说,她村里的女儿十岁就开始学习制作陶瓷,十三四岁就已经是一位技艺娴熟的工匠了。
与 Phu Lang 或 Bat Trang 不同,Tru Son 陶工并不将整块粘土放在转盘上,而是使用捏成泥鳅形状的粘土(他们称之为 roi)将各个部分连接起来。
所有制陶工具都由一个轮子、几块小布和一些细竹条(称为khot)组成,用来塑形和打磨陶器。烧制陶器的材料只有树叶,有时还有稻草。
最困难的部分是收集和软化粘土,这通常由男人完成,因为他们必须一路前往距离 Tru Son 10 公里的 Hoi Yen 村(Nghi Van,Nghi Loc)去取粘土来制作陶器。
村里长辈常说,制陶工艺起源于宜禄(可能是楚山人常去耕种的地方)。也就是说,过去,那里有个女孩来到楚山做儿媳。按照法律,这门手艺只传给儿媳,不传给女儿。然而,当女孩的母亲来到楚山看望女儿时,看到生活过于艰苦,便偷偷地把这门手艺传承了下来。但如今在宜禄,制陶工艺已经失传。根据民族学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调查,目前在中部地区,只有楚山还保留着这门传统的制陶工艺。
乂安省博物馆馆长段文南先生表示,根据他掌握的文献资料,制陶业自陈朝(约13世纪)以来就已在筹山村存在。阮文华先生(55岁,筹山村10村人,是拥有悠久制陶历史的家族之一,他的妻子范氏莲此次也来到河内演示制陶技艺)则表示,他长大后听祖父说过,制陶业由来已久。
事实上,没有人确切知道“制陶”这一职业在周山乡的起源,但所有人都确信,它是在贫困和艰辛中诞生的。在一个气候恶劣、周围只有泥土的地方,农民们找到了用泥土制作产品来维持日常生活的方法,然后考虑出售。每件产品售价仅为1000到5000越南盾,但世世代代,他们都靠着这项职业生活。周山乡上甲村的黎氏水女士说:“如果没有这项职业,我的家乡就会挨饿。”
时至今日,这里人们的生活依然艰辛。祖先留下的这份职业代代相传,既无特殊秘诀,也无巨额资本。然而,它却是义安人民文化的典型产物,以朴实无华著称。
达到更高的“水平”?
楚山陶瓷制品以罐类为主,但种类繁多。罐类约有30种,从煮水的大罐、煮饭的小罐、炖肉和鱼的小罐,到盛水、发酵豆芽、蒸糯米、煮酒的罐子,以及各种煎锅、煎药的罐子……过去,还有用于挖掘遗体时存放遗骸的大罐、各种痰盂、盛酒的瓶盖以及盛凉水的容器。如今,工匠们也尝试创作一些新产品,例如兰花吊篮、造型独特的存钱罐……
竹山陶艺如同一位从未化过妆、不懂摆造型却蕴藏着魅力的乡村姑娘。该系列陶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朴素、质朴、无釉,完全没有装饰痕迹。然而,竹山陶艺在薄而轻方面拥有显著优势。黎玉汉先生(越南美术协会)表示,竹山陶艺拥有理想的薄度、几乎不吸水的特性以及良好的黏土成分,具备达到更高水平、打造艺术陶瓷产品的所有条件。
为竹山陶艺找到发展之路,迈向更高水平,这仅仅是专家们的想法。至于杜良县乃至义安省的文化和信息官员,他们只希望竹山陶艺能够保留其质朴的原始魅力,同时保证产品销量稳定,让人们放心,不会放弃这个行业。
华先生还说,近年来,竹山瓷器的“市场”不仅从清化省延伸到广平省,还销往海防、芽庄、平定等地。1996年,竹山瓷器还曾有一批出口到丹麦。
然而,由于铝制品和塑料制品的快速发展,竹山村的制陶产品越来越少。以前,大约有80%到90%的人从事制陶行业,而现在只剩下20%到30%。“孩子们长大后,只担心离开村子谋生,现在只有那些不知道还能做什么的老人还在做陶器,先赚点外快,再传承祖辈留下的技艺。”然而,华先生以及在竹山村长期从事制陶的连女士、泰女士和香女士都坚信,这里的制陶行业将会永远传承下去。
人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