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口海域“船联”模式开发成效

August 1, 2012 17:11

(冯宪光)近期,渔船组队出海捕捞水产品,在生产、产品消费、搜救等方面互相支持,这一模式在库阿罗镇渔民中积极推行。尽管面临困难,但这一模式已给渔民带来显著成效。

走进7号街区渔民武文福(Vo Van Phuc,1963年出生)的家中,他拥有两对载客量为320-400CV的船只,目前被认为是宜水坊最有影响力的“船舶协会”。我们了解到,航海是他家的传统。此前,由于资金不足,他只敢购买小船在近海作业,收入非常有限。

他们意识到,只有大船大船出海才能改变命运。2000年,夫妻俩决定邀请兄弟们出资,购买了价值12亿越南盾的两艘渔船。2007年,阮福先生分居,拥有了两艘渔船。如今,他拥有两艘渔船,月产量约120吨,年总收入约10亿越南盾。阮福先生的妻子黄氏秀女士欣慰地说:“多亏了‘船船联合’模式,渔民的收入更加稳定,渔民们也安心地留在渔场和大海里。除了捕捞海产品外,他们家还开办了渔业物流公司,为出海的渔船提供服务。”

目前,义水坊有19对/166艘船舶采用“船对船”模式出海作业。在门炉镇农民协会“船对船”政策出台后,义水坊农民协会立即倡导和动员渔民组成小组,互相支持,共同开发海产品。目前,每3艘船组成1个小组(其中2艘渔船和1艘后勤专用船)。南渔季每次出海作业持续1-3天,冬渔季每次出海作业持续5-7天,确保海产品及时运抵岸上。

此前,在渔船联动模式建立之前,捕捞到的海产品往往需要冰冻腌制,质量不保证,也难以销售。自从渔船联动以来,渔民们可以安心出海捕鱼,不用担心运到岸上的问题。宜水坊农民协会副主席张玉海表示,这一模式最显著的效果是降低了渔船的运输成本,提高了捕捞产量,稳定了工人的收入。特别是,这一模式解决了许多工人同时出海的问题(平均一艘渔船需要16名主力工人),当渔船探测到鱼群活动时,就会互相通知,一起出海捕鱼。仅2011年,渔民平均收入在3000万至9000万越南盾/人/年之间波动。2012年前7个月,全坊的产量预计为3500吨。

义海坊农民协会主席阮辉南也表示:“过去,该坊建立了‘连船’模式,每3至5艘渔船组成一个小组,在遇到风暴或海上有重要工作时,互相通报渔场位置,以便捕捞鱼获,既节省了燃油成本,又为渔民捕捞鱼获创造了便利。” 据测算,如果加入‘连船’模式,并增加渔船运力,渔民每次出海可节省约30%的成本。这不仅有助于克服“价格风暴”期间的困难,也有助于义海坊渔民捕捞更多鱼获,提高产量。

通过这种方式,整个库阿罗镇目前已在义海、义新、义水和守水四个渔区建立了37个以上的小组和队伍。农民协会积极推动和动员渔民投资建造新的大容量渔船(110-420 CV),从近海小规模捕捞转向远洋捕捞,既提高了产量,也为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近海捕捞并使用炸药和电击的渔船数量已显著减少。

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尤其是在资金方面。一些合作社缺乏投资资金,没有条件维修、升级船舶,投资新的工作岗位,购置设备,或者大胆出海寻找新的渔场……影响了生产效率。借用优惠资金进行再生产或发展本地生产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为解决这些问题,地方需要加强宣传,动员群众参与“船连船,海上互助”模式;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公约统一组织实施,并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此外,国家需要尽快出台指导成立海上渔业合作社的条例,以及渔民加入合作社时的生产扶持政策,特别是贷款政策。


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