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竹藤村

DNUM_BCZBBZCABC 18:20

(Baonghean)-企业从原材料到产品消耗都依赖于此,当企业遇到困难时(由于原材料稀缺),义禄县义泰乡竹藤编织村的数百名工人几乎失去了“生计”......

手工艺村“渴望”工作

如今来到义泰乡,已经很难辨认出这里曾经有十个竹藤编织村落的存在。昔日家家户户劈竹子、编织竹藤制品出口的景象,如今已不复存在。
76岁的梁文明(福寿村)先生身体已无力再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但他依然记得村里曾经的繁华。2004年,福寿村刚刚被正式认定为手工艺村,从老到少,从男女到学生,人们都参与其中,没有一个人有空闲时间。梁文明感慨道:“那些年,不但白天,就是晚上,也都特别开心,家家灯火通明,大家看电视,编织出口的产品。福寿村的工人曾经有90%参与其中,现在只剩下大约三分之一了……”梁文明的儿子、村长梁文明介绍说,福寿村是义泰乡最大的竹藤编织村之一。目前,福寿村有350名工人,但从事竹藤编织的只有150人左右。洪先生说:“2002年,这里35%的家庭是贫困户。随着竹藤编织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出口业务的开展,以及福寿被认定为手工艺村后,福寿逐渐改变了面貌,贫困户数量如今已降至仅占4.5%。遗憾的是,自2010年以来,竹藤编织行业逐渐萎缩……”

福寿县党支部书记阮春福一家依然保留着竹藤编织的职业。他说,工艺村正面临困境,因为物价一直没有上涨,而竹子(一种竹科树木,用于制作出口的竹藤)和其他材料价格昂贵且稀缺。每当有商家送来原材料,全村人都会争相购买。为了维持正常的就业,阮春福和他的妻子段氏桂甚至不得不使用竹芯——以前竹子烘干后只能用作燃料——作为原材料。阮春福说:“好吧,为了维持正常的就业,我们必须接受物价下降……”

在泰禄工艺村,竹藤编织的气息依然淡淡。我们跟随宜泰乡劳务推广员王廷阳先生,走访了黎文雄一家。黎家有四口人,都以竹藤编织为生。王先生说,以前他们家每月有300-400万越南盾的稳定收入。现在,由于原料匮乏,大家大多务农,偶尔才能赚到一点原料,家庭经济陷入困境。据王先生介绍,宜泰竹藤编织村数百户家庭处于失业状态。原因是生产原料的来源依赖于企业。如果企业提供足够的原料,人们就有工作,否则他们就务农、砌砖、看市场……或者等待原料。



泰托工艺村的妇女用竹子制作竹篾来编织产品。

宜泰乡有11个村,其中10个是手工艺村,1个是竹藤编织村,共有1200名工人,其中800名是正式工人。乡政府深知手工艺村的困境,但一直没有找到解决办法。宜泰乡人民委员会主席武文荣表示:“整个地区的生产原料都依赖于德丰、定兆、丰景、还庆等企业……当这些企业遇到困难时,村民们都会承担后果。” 乡政府为帮助村民渡过难关做了哪些工作?武文荣表示,乡政府已经多次与企业会面商讨,但实际上,这些企业大多只是河内和海防企业的中间商。只有打造品牌,与外国企业直接签约,才能改变这种局面。但这遥不可及……”

需要解决方案来确保原材料来源

在太禄手工艺村,阮光泽先生家是唯一拥有丰富手工艺原材料的家庭。原因在于他曾经经营藤编和竹编生意,现在也是手工艺村的原材料供应商之一。泽先生说,原材料短缺的原因是,许多来自清化、河西、和平等省份的企业都来义安采购原材料,用于生产牙签和筷子。“制作藤编和竹编的肺树需要刮皮。而北方的企业会同时收购这些肺树,所以人们会把它们全部卖掉。”泽先生说道。为什么不像他们那样收购呢?泽先生回答说:“我们条件有限,没有刮皮设备、烘干机……所以我们无法像他们那样收购。”

我们来到德风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生产和消费藤竹制品并出口的大型企业。冯先生确认,藤竹原料来源稀缺,目前该省藤竹工艺村需要对企业表示慰问。冯先生表示,往年德风企业有足够的原料储备供应宜泰工艺村。但今年的情况确实很艰难,因为天气不适合原料干燥,而且要面对来自北方企业的激烈竞争。德风有限公司甚至同意将价格提高到1400至1600越南盾/公斤,而实际价格约为1200越南盾/公斤,但仍然很难买到。 “他们肆意收购,有时一天多达100吨。因此,贵州省和贵风县的人们滥砍滥伐,而且不投资种植新树,导致原材料枯竭。” 冯先生说道。冯先生建议:“各级部门需要介入。清化省也有椴树,每逢竹笋季,他们就会劝人们不要砍伐,同时指导人们如何砍伐和重新种植……我认为,我们省也需要采取类似的措施,这样才能保证手工艺村的原材料供应。”

竹藤编织村焦急地等待着工作机会,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令人遗憾的是,原材料的匮乏是主要原因之一。肺树是义安省的特产,是数十个竹藤编织村的出口原材料,当然也是数万手工艺村工人以及同文乡、统叙乡(桂峰乡)、周胜乡、周进乡、周行乡、周平乡(贵州省)居民的生计来源。因此,开发和利用上述地区的肺树资源,为全省竹藤编织村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原材料产地,至关重要。


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