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炮兵村,如今的木工村
(Baonghean)-如果说昔日西湖烟花以其清脆的爆炸声而闻名,但也充满风险和危险,那么如今,这里的木制品则以其丰富多样、款式新颖、经久耐用和设计精美而备受赞誉。不久前,西湖被省政府评为南丹县三大手工艺村之一。
41岁的潘国忠先生是一家木工坊的老板,他告诉我,1994年,他和弟弟正计划兼职做爆竹谋生,这时总理颁布了406/TTg号指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爆竹。在他们苦苦挣扎谋生的同时,县政府派官员来帮助当地商讨转行的途径,并建议人们创造和发展木工、缝纫等副业。钟氏兄弟觉得这很有趣,便讨论做木工。然而,他们面临着许多困难:他们必须上学学习这门手艺,必须借钱购买刨床及以上的工具;木材从哪里来,谁会购买他们制作的产品。他们知道这会很困难,但他们俩都下定了决心;年轻人不能永远待在田间地头。
需求是发明之母,谋生谋生非常艰难。于是,钟氏兄弟也像现在一样,开创了木工生意。他们的作坊里有十几名工人,常年制作桌椅、橱柜、床等木制家居用品。他们还有一辆汽车,用于将货物和原材料运送到各地。回忆起过去,钟氏说,比起制作烟花爆竹,木工的生活更有保障。更何况那时候,只要听到“砰”的一声怪响,全村人都会心惊胆战。禁烟令颁布前几个月,西湖镇就发生了一起爆竹爆炸事件,导致一栋平顶房屋倒塌,两名工人当场身亡。制作烟花爆竹就像玩命一样。幸好,现在有禁烟政策,也有转行政策。
技艺精湛的工匠正在雕刻精美的图案。
与钟先生的创业公司不同,万海木工坊的老板潘公海先生则有所不同。在村里爆竹行业盛行的年代,只有少数几户人家从事木工。他知道,这个行业既安全又有发展前景。随着社会发展,对木制家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早年,他和妻子只敢雇佣几个工人,主要作为帮工。而近年来,他的木工坊已经拥有十多名固定工人,其中包括来自南定省的熟练工人。目前,他的主要产品偏向于“精神”领域,例如祭坛、灵案和其他一些相关产品。凭借精湛的雕刻工艺和合适的木材种类(例如菠萝蜜和木椴),以及即使是最挑剔的顾客也能满意的品质,万海坊的产品受到了远近顾客的青睐。
南丹镇工业促进局局长兼街道办事处主任潘功成表示,自406/TTg号指示颁布以来,爆竹生产户纷纷转行从事其他副业。该街道110户居民中,13户开设了木工坊,其余的则从事缝纫等副业。尤其是在木工领域,作坊主们注重投资生产工具,使其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以提高产品质量,并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自被认定为手工艺村以来,这里的木工坊经营模式越来越“系统化”。特别是,他们的产品不仅种类丰富、款式新颖、经久耐用,而且价格合理,深受远近客户的信赖。正因如此,木工为街道居民创造了稳定的就业机会,每人每月可获得300万至600万越南盾的稳定收入,为街道消除饥饿、减少贫困做出了贡献。稳定的经济为文化教育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该街区有近20名在校大学生,治安秩序稳定。
南丹镇已同意规划一块地理位置优越的土地,用于集中发展包括木工在内的小型产业。届时,不仅环境卫生将得到更好的保障,生产企业也将在产品营销方面获得更有利的条件……
据悉,除了西湖区,南丹县还在春化乡建设木工村。目前,该乡有近30户家庭开设木工作坊,其中一些规模较大,吸引了5至10名熟练工人和季节性工人。更具体地说,该乡已经开始出现一些专门投资某一特定产品的家庭,例如Hieu先生专门制作楼梯,Nam先生专门制作“鹿形花瓶”,Mai先生专门制作沙龙和橱柜…… |
越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