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恢复歌剧
(Baonghean)-艺术家白云(Bach Van)在歌筹(Ca Tru)的近30年中,一直致力于歌筹的传承。她说,她最大的幸福就是找到年长的艺人,并说服他们回来,将技艺传承给年轻一代。歌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那天,白云突然收到了许多陌生人的祝贺信息,他们都熟悉她,感谢她为歌筹重返现代生活所做的贡献……
1957年出生于清章县清香乡的白云,谈起自己的家庭,总是充满自豪。父亲爱好诗歌,喜欢朗诵唐诗和《翘》;母亲则以演唱民歌闻名。兄弟姐妹们主要从事诗歌和绘画。她本人也热爱文学,但最终选择了唱歌。在一次去荣市的旅行中,白云参加了义安文化艺术学校的招生选拔。两年后,白云进入越南音乐学校(现越南国家音乐学院)学习。然而,由于喉咙痛,白云结束了四年的声乐学习,考入越南文化大学大众文化系音乐专业。
巴赫·万来到歌筹村的里程碑是在1984年,当时她正在等待一份工作。她说:“当时我正在扫院子,突然听到邻居家的收音机里传来一段奇怪的旋律。我赶紧问哥哥,他说:‘那是艺伎的歌声。’这旋律让我心里一阵悸动,我非常喜欢。后来我才知道,这声音是人民艺术家郭氏浩的。”从那时起,Bach Van决心寻找现在10多岁的前女演员,如Cua Dinh Lo Khe(河内)著名艺伎歌手Pham Thi Mui夫人,Quach Thi Ho夫人(河内Kham Thien市场胡同),Nguyen Thi Tuyet夫人,Nguyen Thi Chan(河内Thuong Mo),Nguyen Thi Thuy(Thuan)夫人Thanh,Bac Giang);...像Nguyen Van Nham先生(河内Dan Phuong),Nguyen Khanh Ha(河内Quoc Oai)这样的音乐家,...就这样,她走遍了各省寻找Ca Tru艺术家。
1945年之前,许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都喜爱歌筹,但后来,由于歌筹遭到民众歧视,大多数艺伎隐居、隐姓埋名,不愿提及过去。因此,找到她们很困难,说服她们重返歌筹更是难上加难。郭氏虎曾劝白云:“如果你能吟诗,就吟诗谋生,但靠吟诗谋生是不行的。”她拒绝了。但白云的毅力感动了郭氏虎,她教了她四首穆乌诗。父亲是康天坊合唱团指挥的潘氏金德从13岁起演唱歌筹,后来改唱“Cheo”,成为越南之声的著名歌手。郭氏虎曾直言:“如果我死了,我会带你一起死。”经过巴赫万五年的苦苦劝说,她终于放弃了,说了句“这姑娘有德行”,然后教了她三首歌。此外,巴赫万还跟随康天坊合唱团副团长、筝艺人朱文笃学习筝和板琴。
在征得老一辈艺术家的同意后,白云与朱文友先生商议成立歌筹俱乐部。她参考1962年出版的《越南歌筹汇编研究》(Do Bang Doan, Do Trong Hue)一书,用“歌筹”和“歌娘”来代替俗称的“歌头”和“阿头”。1991年,河内歌筹俱乐部在文庙国子监正式成立,成为当时越南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歌筹俱乐部。白云担任主席,郭氏浩先生和潘氏金德女士担任顾问。俱乐部组织歌筹演出和艺术讨论;她为艺术家和为歌筹艺术复兴做出贡献的人士,例如音乐家阮春阔、功勋艺术家阮氏福等,举办“追思会”和“长寿庆典”。起初,歌筹艺术俱乐部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白云亲自把老人送到自己家,如果人太多,她就去姐姐家。每月一次,她的姐夫骑着摩托车带她去海防、北江、太原……有时,一次能邀请200多人来听歌筹。她每月都会撰写文章,并在报纸上刊登俱乐部活动的新闻。当时,俱乐部的成员主要是老年人,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俱乐部的政策是不收取门票,但这也加重了经济负担。为了增加资金,白云还做过很多其他工作,比如教音乐、为报纸撰稿、演唱民歌、朗诵诗歌……甚至在市场上卖歌。 1993年,歌筹俱乐部迁至碧秋道馆遗址(东大郡吉灵街14号)。此后,这里成为歌筹爱好者参与和学习传统艺术的熟悉场所。“成立五周年”活动宣布当天,河内歌筹俱乐部却被禁止举办,白云为此感到十分难过。最终,庆祝活动在越南通讯社总部举行,来自各省市的资深艺术家和手工艺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河内歌筹俱乐部得到了武廷莲、陶末等众多艺术家和文化界人士的支持。年迈卧床的音乐家阮春科鼓励她:“加油!”
1999年,白云策划举办“首届升龙-河内歌筹工作坊”。工作坊圆满成功,来自中央和河内市文化艺术界的18位学者进行了精彩的演讲。2000年,白云大胆提出与河内文化基金会、国子监文庙科学中心和河内歌筹俱乐部合作举办河内歌筹艺术节,邀请13个省市的歌筹艺术家参加。这是歌筹艺术在近70年逐渐衰落并濒临消亡之后,首次举办的大型歌筹活动,表彰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演员。在歌筹艺术节上,丹日艺人阮富德的杰出才华被发掘。白云主动热情地邀请阮富德到自己家中照顾,并在家中教授6名学生,其中包括歌唱家范氏惠(现任升龙歌筹俱乐部主席)。
功勋艺术家巴赫·万(中)于 2000 年参加河内公开歌剧节。
2004年,巴赫·万顺利通过了题为《歌筹歌剧的瑶侬与歌剧歌唱艺术》的论文答辩。她受越南表演艺术部委托,为首届全国歌筹歌剧节的筹办提供专业协助。巴赫·万还为音乐学院副院长黄龙先生提供了许多重要文件,用于准备提交给文化体育部的申请,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查歌筹歌剧并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除了担任河内歌筹社社长之外,白云还是社团的主唱,带领着学生们。每周三、五、日晚上,她都会来到古老的金银寺(河内市北区,42号)表演。白云热爱唱歌,一位朋友开玩笑说:“有了歌筹,白云即使病得很重也能保持健康;没有歌筹,她即使健康也会生病。” 还记得2011年6月,我第一次在白云家见到她。阁楼闷热,不得不开着三台风扇,还要额外放一盆水,但她仍然汗流浃背,仿佛在洗澡。白云疲惫地躺在那里,但说到歌筹,她却像获得了新生一样兴奋。她坐起身,拿出拍板,热情地唱了起来。她充满感情的歌声让我感受到了歌筹的魅力。一位年轻观众曾向白云倾诉,如今听她唱歌,他明白了祖父当年为何卖掉房子,只为歌筹。就连不懂越南语的国际友人也来向她学习这门艺术。然而,曾经有一位僧人,生前至死都渴望娶她为妻。43岁时,她结婚了。两人形影不离,丈夫弹吉他,妻子唱歌。然而,后来丈夫沉迷于素食餐厅,而她却依然专注于歌筹事业,两人的关系逐渐疏远,最终分手。白云依然孜孜不倦地投入着她的“富素”事业。她现在最关心的是培养下一代年轻人,因为充满激情又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非常稀缺。
歌筹是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歌筹演唱者不仅需要良好的嗓音,还需要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经验,才能理解歌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从而在表演中注入情感和精神。此外,歌筹的学习必须依靠口传心授。歌筹歌曲很难被抄写成音乐,即使抄写之后,也很难正确地演唱或演奏。同时,歌筹艺术家的年龄都很稀缺。巴赫·万非常重视年轻人的教学工作,她动员学生的家长免费授课,甚至送他们去学校。巴赫·万说:“好消息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歌筹感兴趣,致力于学习乐器、唱歌和研究;但要取得任何成就,仍然需要时间……”
阮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