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兴原冲积土地问题的有效方法
(Baonghean)-兴原县林河下游的冲积地主要由古冲积层和一年冲积层组成。20世纪90年代前,这里曾有近1000公顷土地,土壤适宜种植玉米、花生、豆类、小米、芝麻、蔬菜等一年生作物。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一年冲积层,这里的作物产量很高。
据当地民众介绍,过去洪水主要集中在九月底十月初,夏季很少出现干旱,天气相对稳定,每年可以积极种植2至3季作物。但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非法采砂的影响,水流发生改变,许多地区水土流失,有些地区已成沙地,无法耕种。加之灌溉系统缺乏投入,作物供水主要依赖降雨。夏秋作物时期,地下水位低和高温天气导致苗期旱情严重,作物后期又经常出现洪涝灾害,对作物产量和产量造成损害。
据介绍,目前林江下游冲积地面积仅约700公顷,分属兴灵、兴隆、兴舍、兴春、兴林、兴庆、兴州、兴利、兴仁9个乡。其中,冬春作物已耕种500多公顷,主要种植玉米、花生、各类蔬菜等作物;其余约200公顷土地沙土比例较高,或位于争议地区,与河静省的边界不清,农民很少耕种。
兴林乡 (Hung Nguyen) 的冲积土地无法生产夏秋作物。
因缺水
过去三年,冲积地春玉米平均单产为每公顷50-55公担;花生单产为每公顷22-23公担。夏秋作物期间,大部分冲积地处于休耕状态,用作牧场。可耕种的冲积地面积仅为180-220公顷左右,主要集中在兴仁县、兴林县、兴庆县和兴州县……主要作物为豆类,单产为每公顷6-8公担;芝麻单产为每公顷5-6公担;小米单产为每公顷10-12公担。
问题是,一年种两熟作物收益很高,但为什么冲积地夏秋作物生产面积却越来越少?一些轮作方案和新的作物模式,比如高产的春夏辣椒、甜叶菊、小米……收益很高,为什么不能推广?
要在肥沃的兴原冲积平原上高效生产,首先要依托拉姆河水源优势,调动一切资源,投资完善冲积平原灌溉系统。采用塑料管道供水技术,避免每年因河渠积沙过多造成的后果。解决这个问题是关键,要积极调整作物种植计划,防旱防涝,确保高效、安全和可持续生产;同时要加大对道路、电力系统的投资。对于一些无法建设水渠系统的特殊冲积平原,要出台政策,支持农民打井提水进行生产。
二是梳理、统计灌溉、交通、电力、土壤评估等现状及总体规划,确定各地区主要作物和主要生产季节;规划规模化畜牧养殖专区。开展土地整理,解决小块土地分散问题,为机械化应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投资兴建种养结合的农场,利用河道、溪流水面开发水产资源。
三是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年两熟作物面积,调整种植制度。重点引导玉米、花生、土豆、甜叶菊等部分冬春作物早播,在阳历2月底3月初收获,有时间积极种植春夏作物,不生产夏秋作物。根据各地区耕作方式和优势,春夏作物结构为:四季豆、大豆、芝麻、高产辣椒、小米等。特别是兴仁、兴庆、兴林、兴灵、兴隆等乡的部分高地地区调整种植制度,增加冬作物产量,实现年三熟。冬作物主要种植玉米、各种蔬菜(南瓜、苦瓜、各种卷心菜等);一些靠近河流的低洼地区应只种植两种作物:冬玉米和春花生。创新生产组织和方向,统一和同步季节,特别是与公社接壤的冲积土地,以便管理和保护好作物,避免一些地方不生产、放牧牲畜,造成作物受损的情况。投入科研资金,开展季节转换试验;研究拉姆河的水文规律;试验一些新的作物品种,组织研讨会和评估,为调整季节结构、合理安排种植结构、防止土地退化提供科学和实践依据。地方积极与企业合作,签订合同,选择一些经济价值高的作物组织生产,并为农民提供消费产品。利用国家支持,在一些滑坡高发重点地区投资修建防冲刷堤坝……同时,组织动员群众种植竹子,以阻挡海浪,减少滑坡。
总之,调整拉姆河下游冲积平原的生产结构,首先需要国家在交通、电力、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组织调查收集基础数据,研究水文、季节等,听取科学家、管理者等的意见,积极制定冲积平原经济发展的规划、项目和路线图,明确主要农作物,组织指导生产,鼓励组织和个人投资建设一批农牧综合农场。
文章和照片:Hoang An(农业与农村发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