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本地牛群——可持续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September 18, 2013 16:15

(Baonghean)-近年来,义安省水牛和肉牛养殖经济效益显著,为众多农户消除饥饿、减少贫困做出了贡献。为了发展可持续的水牛和肉牛养殖业,我省正在努力提高水牛和肉牛种群的质量……

近年来,雄原县充分利用本县大片适宜放牧和生长的冲积土地,大力发展规模化畜牧业,特别是实施引进牛进行杂交改良和提高牛群质量的计划。该计划不仅扩大了本地水牛和母牛的规模,避免了近亲繁殖导致发展缓慢的问题,还促进了技术进步的转化,为养殖户带来了高经济效益。

兴仁乡6村的裴龙先生以前饲养黄牛,共有10多头,但品种小、体重轻,经济效益不高。在实施了牛群改良和质量提升项目,并在配种精液资助下,他家对4头本地牛进行了人工授精。

两年后,龙先生养出了4头杂交牛犊,仅10个月大,牛犊就以每头1300万至1500万越南盾的价格售出。裴龙先生说:“以前我家养‘蟾蜍’牛效益不高,平均每头牛犊只卖400万至500万越南盾。到了2005年,养殖大体重的莱辛德牛,收益就高得多。仅2013年,我就卖掉了4头3月龄的牛,卖了近5000万越南盾。” 不仅龙先生家,在兴仁县,许多农户都利用拉姆河沿岸的冲积土地,发展黄牛和水牛养殖,尤其是商品莱辛德牛。目前,兴仁乡共有黄牛和水牛2350头,其中莱辛德牛占近80%……

目前,兴原县林江沿岸9个乡的信德杂交牛养殖业蓬勃发展,这些乡拥有1000多公顷的冲积土地。目前,该县水牛和牛群总数超过1.7万头,其中信德杂交牛8329头,占总头数的51.64%。仅算上信德杂交牛的养殖量,兴原县每年向省内外市场供应1000多吨牛肉,产值约100亿越南盾。

兴原县农业局局长潘文长表示:“近年来,我县商业化畜牧养殖发展迅速,从2011年的4513头增至2013年的8392头。除省政府的支持外,林江沿岸饲养10头及以上奶牛的农户,县政府还将支持1000万越南盾用于建设牛棚;中部和外围地区饲养5头及以上奶牛的农户,县政府还将支持1000万越南盾;在困难地区(兴西乡、兴安北、兴安南),除了省政府100%支持精液外,县政府还将支持每份精液7万越南盾。为鼓励发展农场和家庭模式,饲养20头及以上奶牛的农户,县政府将支持2000万越南盾……”通过合理的激励政策,兴原县正在制定目标是到2015年,全区奶牛存栏量达到2.5万头,占奶牛总存栏量的80%”。

宜禄县实施了“信德化”牛群改良计划,并建立了基层授精专家网络,每年从省里获得1000多份信德牛精液,用于平原地区乡镇的牛群进行人工授精。在人工授精困难的山区和偏远乡镇,该县投资购买种公牛进行直接授精。目前,全县拥有超过2万头信德杂交牛,占牛群总数的70%,是2010年的两倍。

牛群改良项目分两个方向实施:平原地区公社重点发展信德杂交母猪群,小规模饲养育肥牛;山区、半山区发展5-7头规模的家庭养殖,形成规模化的水牛和黄牛养殖场。目前,宜禄县发展信德杂交牛群的难点在于缺乏人工授精人员和精液保存设备,省里每年供应的信德牛精液不足以维持人工授精网络的运转。山区和偏远地区公社有散养习惯,水牛和母牛自由交配,导致牛群质量较低,加之经常出售杂交犊牛,信德牛群比例增长缓慢。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省实施了地方牛品种改良计划,但发展势头并不强劲,信德杂交牛的出栏率仅停留在每年300至400头。到1995年,在国家目标计划实施牛群改良计划的资金支持下,中央政府提供了瘤牛精液、育种材料以及宣传、培训和技术……信德杂交牛的出栏率已增至每年3000至5000头。

1998年,国家级项目结束后,该省继续实施瘤牛改良计划,致力于牛群的良种化。当地黄牛群通过引入红瘤牛、萨牛等瘤牛品种进行改良,培育出高产瘤牛杂交牛群,以集约化生产方式培育肉牛。该省每年提供约2万份瘤牛和婆罗门牛精液,仅2013年前9个月,该省就向各地提供了2.3万份。除此项目外,该省还实施了中央政府实施的公共育种计划(从2005年至今),每年提供约6000份公牛精液;使牛的退役率从1995年的15%提高到2013年的37.5%。

据统计,截至2013年4月,全省水牛、奶牛存栏量达672770头,占全国存栏量的近十分之一。通过品种改良,水牛、奶牛品种质量在体型、肉重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注重水牛、奶牛养殖,大力发展商品性养殖,是许多地方扶贫工作的正确方向。



兴原省瘤牛杂交牛比赛。

乂安省畜牧育种中心副主任吴永山先生表示:“瘤牛公牛与本地母牛杂交,可以产下继承其父母所有优点的牛犊,这些牛犊适应性强,生长迅速,肉质优良……一头公牛通过人工授精可配种250至300头母牛,而直接交配只能配种25至30头母牛。根据关于培育奶牛品种和改良水牛品种的第09/2012/QD号决定,育种者将获得水牛、奶牛和肉牛精液价格的100%补贴;育种材料费用,以及每头怀孕母牛5万越南盾的补贴。”

支持从本地区外(至少50公里外)引进的60%的肉用杂交公牛与规划区内的母牛、不具备人工授精繁殖条件的地区的母牛进行直接配种;标准为30-50头育种母牛,每头母牛配1头育种公牛。其中,奇山县、祥阳县、桂风县支持从本地区外引进的80%的肉用杂交公牛,标准为25-30头育种母牛配1头育种公牛……

为了提高水牛和黄牛群改良项目的有效性,除了扶持政策外,地方各部门和机构还需要做好宣传工作,让民众了解饲养杂交牛的好处。从长远来看,需要鼓励各经济部门投资水牛和黄牛养殖领域,建立加工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的联系,促进生产和消费。尤其对于黄牛养殖而言,目前的问题是建立一支引进国外母猪的养殖队伍。如果仅仅停留在培育F1代杂交肉牛,会造成牛群繁殖能力的浪费,导致产肉率低下。只有这样,黄牛群改良项目才能高效可持续。


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