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本感恩合唱
(Baonghean)-在20世纪越南人民保卫祖国的光辉历史中,越南青年志愿军——一支没有星条、没有徽章、没有军衔的队伍——做出了光辉的贡献。这支队伍诞生于抗法战争时期,在抗美救国的艰苦岁月中重建。在这些光辉的贡献中,包括1968年10月31日上午长本青年志愿军战士的牺牲。
1968年10月31日上午,也就是9月10日,美军在茂县进行了三次轰炸(并非只有一次),在长120米、宽50米的区域投下了170枚炸弹,目标是摧毁长本要塞!其破坏力相当于在6000平方米的区域投下了170枚炸弹。2,平均35米2面对炸弹的威力和破坏力,即使是铁骨铜皮也难免会伤痕累累!我置身于这种残酷的氛围中,至今仍难以忘怀在日常生活的艰辛中第一次见到前连长阮春寿先生的情景。
![]() |
前青年志愿者们对长本阵亡战友的雕像深感悲痛。图片:HN |
阮春寿(1936-2010)
1997年4月中旬,我找到五班班长阮春芳和C317连工程队副班长阮春芳。当天下午,我让春芳先生坐在摩托车上带路,从阮春芳家出发,绕行约30公里的土路,到达安城县山城山区公社与阮春芳先生会合。在初夏炎热的午后阳光下,我到达阮春芳先生家门口时,特意关掉摩托车,让春芳先生先进去,我则满头大汗,在后面牵着摩托车。我刚进院子,春芳先生就开口说道:“报告连长,有记者要见您!”
穿着短裤和背心的Thoa先生正忙着加固雨水箱的顶棚。他停下脚步,怒气冲冲地走了进来:“你们这帮记者算什么?我们就像青蛙对着天空哭喊,根本听不见。你们写了那么多文章,为什么现在才来见我?”我平静地说:“先生!我不管有多少关于张本的文章,在哪里发表的,是谁写的,今天我是《劳动报》的记者,想见您,因为真相还没有揭晓,请您看看我的记者证。”
Thoa 先生没有看卡片,也没有邀请我进屋,默默地走进厨房。我很不情愿地跟着 Phuong 先生走进酒桌,然后……等了一会儿,Thoa 先生穿着他熟悉的青年志愿者制服走了出来。我们三个人一言不发,沉默不语。我没有错过主人仍然生气的脸上的每一个小动作。Thoa 先生亲自泡茶,倒了 3 杯,我没有喝酒,因为我还在等他邀请我。突然,他转身打开木柜,拿出一个用香蕉叶塞住的半瓶酒,他仔细地冲洗了 3 个杯子,倒了 3 杯满酒。仍然一言不发,他举起酒杯到客人面前。Phuong 先生和我明白了,举起了酒杯,但我故意不喝酒,等待主人的命令。 Thoa先生还是没邀请我,于是我闭上眼睛,把那杯酒一饮而尽,或者更确切地说,我把主人那股“找错人”的劲儿全喝光了。Thoa先生似乎意识到了他的不耐烦,拿起我的记者证看了看:
- 现在你只要记录下来,如果有人被判了“死刑”,在我死前我还是会说出真相。记者,这太痛苦了。退休了,成了一个平民,没有权力,没有金钱,孤身一人,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守护真相,这就是我如今的处境。
然后他把头垂到桌边,仿佛在向战友和队友道歉。我看着 Phuong,Phuong 抑制住自己的情绪,望向远方。我从未在这么多社交场合见过他,不得不喝一杯像 Thoa 倒出的这杯苦酒。然而,耐心帮助我见到了 Thoa,并让他敞开心扉,多亏了他,我才了解了“真相”,也知道了去哪里找到陈氏通女士,1997 年 5 月 10 日发表在《越南劳动报》第 74 期上的 Nguoc Truong Bon 的报道就源于此,该报道平息了成千上万名回归平民生活的前反美青年志愿者的愤怒。自从那次“舆论轰炸”之后,原义安青年志愿者在荣市召开过几次会议,联络委员会每次都要求黄氏玉叶女士亲自向我转达参加的邀请,但原C317青年志愿者们都把我视为例外。
我记得有一次,Thoa先生主动牵着我的手,让我想起那件往事:“Phuong先生带你来我家的那天。我因为‘青蛙的叫声传不到天上’而感到难过,所以说了一些刻薄的话。请你体谅我,因为我正面临着需要澄清的真相!”
我感动于他手上传来的温暖,也清晰地从那句道歉的语气中看到了内心的波澜。作为C317的最高指挥官,他对牺牲的战友、对数百名正在艰难中回归正常的前青年志愿者,依然肩负着责任。即使他们“卑微无力”,他们也始终是活生生的见证者,与他并肩作战,守护着被人扭曲的历史真相。
2008年10月6日,在长本事件40周年和被授予人民武装力量英雄单位称号之前,我和乂安省运输行业工会主席丁文五先生去上香祭拜长本青年志愿军,并给长本青年志愿军家属送礼物。在安城县,9个乡共有9个烈士家属,我们一整天只走访了9个家属中的6个。那天在山城乡,上香祭拜陈氏团烈士后,我和丁文五先生去拜访了阮春涛先生的家,但前几天,涛先生住进了乂安省综合医院,我们没能见到他。然后……
2010年12月1日,在郎城乡,我手上拿着4页现场报告,在离开黄清文先生家返回荣市之前,请谭昆先生带路去山城乡看望Thoa先生。没想到,昆先生告诉我,Thoa先生几个月前因重病去世了。山城乡党委、政府和原安城县C317青年志愿者组织起来,为他组织了隆重而完整的葬礼。祸不单行,Thoa先生去世后约3-4个月,他的妻子也随之去了永生世界。当两个祭坛上香烟缭绕的时候,不到一个月,Thoa先生的女儿和丈夫就相继去世了。接下来,在南方打工的侄女,因为怀孕,回到老家待产,可是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天之前,她也去世了……
所以,当代表团进屋为这位C317连的坚贞不屈的前队长烧香时,我们只见到了他的女儿,她嫁给了邻村的一个人。几个月来,她不得不把孩子留给祖父母照顾,自己则独自回家守护父母的香炉。我和阮三昆先生翻遍了Thoa先生生前用来存放文件的塑料袋,却没有找到任何与C317时期相关的文件。我们只找到了他保存的两份关于张本的文章影印件。分别是我在《张本倒叙》杂志上的报道,以及王仲先生的《张本日》。通过影印件,我并不知道这篇文章是哪家报纸发表的。
![]() |
陈氏通女士(中)——张本钢铁队唯一幸存者,与昔日青年志愿者团聚。图片:HN |
黄氏绒烈士
我们来到了朗城乡同森村(11号村)黄清文先生的家。黄先生是家中的长兄,正在祭拜他那位殉难的姐姐。黄廷莲(卒于1986年)和陈氏华(卒于1992年)夫妇育有四个孩子:黄氏缘、黄清文、黄氏如和黄氏蓉。黄先生是家中独子,1965年初参军入伍,1965年中期,蓉加入了青年志愿军。当时,黄廷莲夫妇一家住在富城乡乐天村(1978年他们搬到了朗城乡)。家里孤苦伶仃,极其贫困,1965年底,上级批准范先生退伍回乡照顾父母。
万先生的妻子王氏风回忆道:“大家都说吴氏嫂子难相处,但我和吴氏嫂子亲如姐妹。吴氏嫂子去青年志愿军之前,家里没什么东西送她,我就送了一条新做的丝绸裤子给她,这条裤子我试穿过一次,留着以后穿。”1967年,吴氏嫂子回家探望,那天她说:“嫂子,我参军前你送我的那条丝绸裤子,我都送给老板娘的女儿了!老板娘家跟我们家一样穷,女儿上学连一条换洗的裤子都没有,我心里很可怜,却又无能为力!”
冯太太拉起衣服擦眼泪,继续说道。常吴那么年轻,英勇牺牲,但她的遗体却所剩无几,直到今天我还是忍不住想:天归天,常吴的身体是那么白皙,但她就像一块泥土,摔了一跤后完全碎了。常吴是在早上牺牲的,傍晚时分,在义安省军区政策部工作的阮德兴先生回来告诉了她这个消息。此前,阮德兴先生为常吴的妹妹阮女士举行了订婚仪式,后来阮女士去了老挝北部战场服役,回到家乡,于1956年因病去世,阮德兴先生现在是家乡的一名退役上尉。吴娘在家乡参加青年团活动时,有一位同乡的阮先生经常回来和吴娘相识,后来阮先生也加入了青年团,并娶了一位来自北泰省的女子为妻。
吴娘参加青年志愿军期间,义禄县义合公社有一位名叫黎的男子,在松康农场工作。两人相爱相杀。吴娘去世后,黎在连氏夫妇家住了一个月,亲自照料爱人神龛上的香火。从此,黎便再也没有回来。如此深沉的心胸和高尚的品德,似乎只有救国时期的黄金一代才能拥有。文氏夫妇非常想知道黎先生的下落,以便黄氏娘家能见到他并向他道谢。
在阮女士的允许下,我们打开了“档案”,以了解更多有关炸毁长本要塞的重要细节。据我所知,黄氏阮烈士的原始档案非常完整,包括:1968年10月3日制定的生平简介;1968年7月3日制定的职业高中干部自我评估和选拔;阮女士于1968年10月3日手写的生平简介;阮女士手写的未注明日期的个人履历证明。 1968年10月31日建立了烈士小传,1968年11月3日建立了失踪烈士名单。黄氏绒同志个人物品清点记录于1968年10月31日(她牺牲后)进行,记录如下:绿色尼龙布1条,学生用书1本,方格布1套,手帕1块,白毛巾2条,白枕头1个(尚未完成),长衫5件(2种颜色),红毛衣1件,雨伞1把,租来的头发1根,黑色牛角梳1把,黑色裤子4条(其中1条是正装裤),锌色布6.6米,灰色布6.7米,银30盾,米票6.5公斤,肥皂1/2块,(……),共计18种。
全部转移给家人。
阮氏福烈士
居住在安城福清公社安山村(6号村)的祭祀姐姐阮仲光(1934年生)的哥哥说:阮氏福烈士的坟墓已安葬在他家乡的家族墓地。阮仲潘-阮氏迪夫妇育有7个孩子:阮仲光、阮仲禄、阮仲德(婴儿期去世)、阮氏恩(童年期去世)、阮氏福、阮氏禄、阮氏荣。
在村里上学期间,福女士有时在胡里(Ho Ri)的田里干活,有时上学。由于家境贫困,她读到七年级或十年级后不得不辍学打工养活自己。在她加入青年志愿者队伍之前,杜清乡的裴秀先生曾多次来她家拜访,想了解她。裴秀先生身材高大,举止文雅,经常和光先生以及他家的兄弟们坐在一起聊天。后来,裴秀先生参军入伍,不幸身亡。她性格内向,所以加入青年志愿者队伍时,部队里的兄弟们经常批评她邋遢。她说:“你们吃完饭都不洗碗,更别提我了。” 参军18个月后,也就是1966年底,福女士终于可以回家两天探望家人了。当时,光先生在合作社担任会计,经常不在家。她说:“部队驻扎在新祺县乌鲁,我可以回家几天。你待在家里,尽量照顾好你的母亲,这样我才能专心履行职责。” 长本村被轰炸的那天,虽然没有福女士的消息,但那天,光先生骑着自行车去隔壁村,突然一只尾巴很长的鸟掉进了前轮的辐条里,第二天就收到了福女士牺牲的讣告。
几年前,谭昆先生在整理张苯烈士遗物时,发现了阮氏福烈士写给战友梅越丹的信。谭昆先生说:“当时,福清乡有三人,阮氏福、阮氏芳和梅越丹,他们同一天加入青年志愿军,在同一个部队。在青章县饶冈地区执勤期间,丹和芳相恋。后来,丹被调到C334部队,通过水路运输物资,为战场服务。” 以下是阮氏福写给丹的信的内容:
T 317 清章... 66
亲爱的兄弟记住了。
远离树枝的树仍然记得自己的根。
尽管我们相距遥远,但我们仍然记得彼此。
亲爱的兄弟!今天军训回来,心里一直惦记着远在他乡、陪伴我许久的兄弟。那一刻,我打开书包,拿出笔,想给你写几句话。
首先,我想问一下您的健康状况。您的工作有什么变化吗?请告知我。
亲爱的哥哥!我们已经很久没分开了。我们一起生活的日子不多,分开的日子却很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说说彼此的故事。哥哥,有句话说:
那条河上一定有一座桥。
我们兄弟俩虽然相距遥远,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再次相见。
亲爱的兄弟!不管怎样,我们都会再见面的。
亲爱的兄弟!我刚刚收到你寄来的信。手里拿着你的信,心里忐忑不安。我读了你的信,听说你入党了。能有这么好的兄弟,我感到无比的高兴和激动。兄弟,我太高兴了。
亲爱的兄弟!如今我们远在异乡,背井离乡,执行任务,我们依然年轻,所以很想念家乡。所以,兄弟,我们平时要经常写诗,互相鼓励,共勉。其实,你以前在一个公社,现在你在另一个公社,我们依然视彼此为一个公社,别再纠结了,我们总是在这张小纸条上交流。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同胞。
亲爱的!我问你个问题,你同意吗?亲爱的!你离开后怎么没给方老师写首诗?你和她之间有什么事吗?不过亲爱的,不管怎样,你都应该给她写首诗,别离开。好吧,我就是这么说的,这取决于你,你应该再想想。
在此请你放下笔,我以后会写更多诗。最后祝你和你的朋友们永远幸福、健康,取得好成绩。总之,我犯了一个错误,放下笔,等你的诗吧。希望你能理解。我是你的同乡,这首诗很忙,下一首诗会聊得很多。(签名)
阮氏福
这是我们为记录传奇人物张苯而寻找资料时,从“档案馆”里发现的一位张苯青年志愿兵的感想。
备注: SYMPH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