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义安传统好学精神的地方

October 16, 2013 16:37

(Baonghean)- 胡同托是一品官员,陈朝名臣,著名才子,伟大的史学家,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为了纪念他对祖国和国家的贡献,他的后代和人民在安城县寿清乡三寿村建立了胡同托祠……

T根据何心公家族的族谱,何同拓出生于鼠年(1324 年),出生地为高镇(Go Tram),在陈朝时期被称为柯厝(Ke Cuoi)或庄厝(Trang Cuoi),地处演州府同城县归泽乡,即现安城县寿城乡。

Nhà thờ Trạng nguyên Hồ Tông Thốc.
何通托克寺。

胡同托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慧好学,读书甚好。长大后,家人将他送往兴安省美好府阳好县武义村(今兴安省美云县)读书。胡同托17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并名列前茅,时值开有十三年(即陈宪宗统治时期)。尽管年纪轻轻,胡同托仍被陈嗣宗任命为忠守良。1372年,陈义宗提拔胡同托为翰林院大学士。

春福十年(1386年),胡宗德被陈佩德国王任命为翰林院学士,兼任判官、司法使节。后来,胡宗德又被封为文武侯、内务侯、官服侯、朝廷侯、阳公等爵位。胡宗德博学多识,善于诗文,又能灵活应变,经常受陈国王派遣与外国使节沟通,并多次出使中国,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交办的任务,深受国王的喜爱,也受到外国使节的尊敬。

他是家族、家乡丰林和越南人民的骄傲,尤其在好学传统方面。胡宗托是我国伟大的文化家、伟大的历史学家、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状元何同硕与白辽状元共同开启了芳林地科举制度的基石。对何同硕家族而言,正是他开启了科举制度,使这个家族拥有勤奋好学、文武双全的传统。何同硕家族在陈朝连续三代人都中了科举,金榜题名如下:父亲何同硕,儿子何同敦,孙子何同成。在义安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三位顶尖学者坐在屋里,

把母亲这面镜子挂起来,让全世界一起看”。

何宗土家族出三名状元的现象,是全国科举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是越南历史上唯一的现象。

1404年,胡同寿在三公村去世。为了纪念胡同寿的功绩以及胡氏家族为国捐躯的功绩,人们在胡同寿故居的地基上修建了一座庙宇。胡同寿故居位于同城县寿清乡三公村(现安城县寿清乡三公村)东南方向,风景秀丽。

据此地胡氏长老们回忆,这处遗迹在郑、莫战争期间被一场大火烧毁,直到阮朝(1919年)才得以修复,并修葺至现今的模样。因此,现今的寺庙建筑保留了阮朝和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规模适中,结构紧凑合理。

虎穴寺遗址包括一座礼拜堂(合殿)和一座神殿(上殿),呈“Nhi”字形,位于克圩(现为安城县寿清乡第3村)的东南端。

鉴于该遗址的特点、性质和重要性,1991年1月25日,文化信息部颁布第154/QD-VH号决定,将虎丘祠遗址认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2012年,安城县寿清镇虎丘祠遗址(又名三公祠)修缮整治详细规划项目获批。该项目总投资额逾266亿越南盾,由安城县人民委员会投资,升龙建筑股份公司负责建设规划。

状元胡同托祠是典型的遗迹,对培养年轻一代的学习意识、爱国爱乡传统、爱国爱乡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和初十,寿清乡人民委员会都会与胡心公家族协调,举办胡同托祠祭祀活动。该祭祀活动是缅怀国家人才辈出之地的重要节日,吸引了本乡、周边乡镇以及全国各地胡氏后裔的众多前来参加。

目前,在他的家乡寿清县安城乡,有一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何同托中学。在荣市义富乡,还有一条全长2010米、以何同托命名的道路。

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