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歌的热情
(Baonghean)——陈氏梅女士(义海乡,炉炉镇)从小就喜欢唱歌。她家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如今已成为炉炉镇义海坊民歌俱乐部的聚会场所。
义海坊海江街陈氏平女士(82岁)说:“梅从小就喜欢民歌。十岁时,她登上了‘乡村舞台’。那时候,渔村里的人们经常煮鱼、蒸鱼,一边干活一边唱歌,既有趣,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梅也跟着唱,听到的人都夸她歌声动听……”
![]() |
工匠 Tran Thi Mui(左三) |
梅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歌手和音乐家,对乂安民歌有着深厚的造诣。十岁时,梅的父亲教会了她许多民歌,他是第一位将乂安民歌的温暖传递给她的老师。有时,父亲会在林河边捕鱼时教她唱歌;有时,他会在家里教她民歌;听着叔叔兄弟们在河里拉网捕鱼、捕虾捕鱼的歌声……这些都深深地印在了她的灵魂深处,成为她永远难忘的童年记忆。也正是这些,让她对唱歌,尤其是维昙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校期间,她成为一名演员,参加学校举办的所有文艺活动,尤其擅长表演乂安省的民歌,并多次获奖。1974年,18岁的梅参军入伍,部队将她招入第一团——乂安省队文艺队。在这里,她积极参加团里的文艺活动,不断向前辈学习,增长见识。除了队里为官兵安排的文艺节目外,她还被派去参加第四军区文工团和乂安省队文工团艺术家教授的许多音乐理论课程的培训,其中包括许多乂安民歌节目。
1979年退伍回乡后,她热爱乂安民歌,在掌握了基本的渭族、傣族民歌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研究、补充、借鉴前辈,通过大众传媒,听取丁宝、黎清、田勇、洪吕等艺术家在乂安广播电视台的民歌教学计划。至今,她已背诵并演唱了《渭风歌》、《渭都赞》、《傣家》、《傣德山》、《傣口泉山》、《乂河》、《河泉歌》、《河宽地阳》等多首渭族、傣族民歌,以及许多改编的、发展出来的歌曲,有些歌曲她一时难以全部记住。
日常生活中,她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艺术运动和活动,热心于妇女联合会、农民联合会、退伍军人联合会等政治和社会组织,并总是满怀热情地随时准备向热爱民歌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传授民歌知识。在俱乐部里,她是一位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的会员。虽然整天业务繁忙,但她始终关心着俱乐部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有效性。她利用自己的所有时间,随时随地,随时准备将自己所有的民歌知识传授给俱乐部成员。
她的丈夫也是俱乐部的成员,孩子们热爱民歌,会唱会唱义安省的民歌。她曾多次参加由炉门镇举办的民歌比赛,并荣获多项大奖。2011年,陈氏梅女士受义海坊民歌俱乐部的委派,参加义安省首届民歌比赛。虽然她在文化艺术领域没有取得太多成就,但她为俱乐部、为渭族和儋族人民的民歌事业默默奉献,使她真正配得上“民间艺术家”的称号,并于2013年荣获这一殊荣。除了生意之外,梅女士还是义海坊一位非常美味的“烤饼师傅”。来到义海,人人都知道梅女士的烤饼或民歌,她的家也一直是义海坊民歌俱乐部组织活动和练习的地方。
梅女士坦言,民歌是她最热衷的事业,她对民歌始终怀有一颗全心全意的热爱。
文章和照片: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