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情怀

May 5, 2014 16:15

(Baonghean)-周末,当晚春的阳光温暖宜人,夏天刚刚开始“敲门”时,我们沿着 46 号公路返回南丹;体验从万安古城堡到越南的旅程——13 个世纪前,国王梅黑德在这里组建军队击退北方侵略者,重新获得独立。

Khu lăng mộ vua Mai.
迈王的陵墓。

公开的研究资料显示,如今南丹县的中心区域,包括万田、南泰、南上等镇和乡镇,曾属于万安城。如今,约1300年后,“世事变迁”,古城的痕迹已隐藏在传说和“灵人之地”的神圣氛围中。然而,踏上这片土地,为何心会突然感到怀旧和感动?或许,每个到过南丹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怀念着几千年前发生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都记录在至今仍存留的迈王庙和陵墓遗迹的日历中。

这里是传说中的万安城中心吗?但南丹镇正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城区,高楼林立。在连接拉姆河两岸的南丹桥上,行人驻足欣赏风景。从这里向下游望去,河水潺潺,两岸是广袤的绿色冲积平原,长满了嫩玉米。向上游望去,清澈湛蓝的河水倒映着白云、天空和群山。不知何故,当河水流经这片土地时,它突然改变了方向,呈现出一种优雅、诗意而雄伟的美感。从这里向四周望去,不难想象梅黑德国王选择这片土地作为他建城基地的非凡眼光。

我们从镇上出发,沿着左岸的道路前往寺庙,为他烧香。寺庙雄伟壮观,面朝河流。麦王庙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是当地人民寄托心灵、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的地方。历经沧桑,沧海桑田,南丹人民对麦王的思念始终如一,如同拉姆河永流不息;正如庙中珍藏的一首中国诗句所言:“兴古还州一带,万安城香烟缭绕,麦德四方德显,李阳百战百战,彰显武功,拉姆水月倒映,山影落,兴山风平浪静,狼烟消散,进贡之路从此终结,国人永享幸福”(诗译)。

继续前行约3公里,我们来到了寺庙——国王的陵墓前。这里是他去世后(723年)人们埋葬他的地方。梅黑帝国王安息的地方景色雄伟壮丽,三面环山,面前是缓缓流淌的拉姆河。这座雄伟的山脉名叫敦(Dun,中文名兴山山脉),据说是一片圣地,御医裴阳历在《义安纪》一书中称之为“丹山梅溪”。东风吹来,拉姆河的清凉驱散了这里的酷暑。风吹得松林摇曳,发出呼啸的沙沙声。这是风的催眠曲,是山林的催眠曲,催眠着著名人物梅淑鸾永恒的睡眠。梅淑鸾是祖国的儿子,他为了独立和自治而牺牲了自己,为了在奴役的枷锁下呻吟、在鞭子下弯腰、在向北方侵略者纳贡时流泪的祖国人民。

Sông Lam - núi Đụn.
拉姆河——敦山。

首都往往是母亲为国为民孕育英雄的地方。往上几公里,便是位于德山(南泰)的梅王母亲墓。相传,梅王母亲原籍石河(河静),后迁居玉忠村,生下了梅淑媛。梅淑媛去世后,人们将她葬于德山。梅王母亲的墓穴与梅王庙和陵墓一起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从这里出发,沿着林河边的柏油路继续前行,我们便抵达了南上乡。这里的景色美得难以言表,大自然的造物主用极其细致的双手,绘制了一幅迷人的水墨画。山川、河流、云朵、天空的景色倒映在碧绿的河面上,既庄严雄伟,又透着原始的气息,让人渴望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此亲近,如此亲切。

诗意的林江河上,清澈碧蓝,玉米地里长满了茂盛的稻米,几艘小船来来往往……在这里,我们遇见了阮文恕先生坐在路边一棵老树的树荫下,不远处有两头水牛悠闲地吃草。交谈中,阮文恕先生说,他喜欢来这里欣赏家乡的山水田野,这让他精神上感到慰藉,腿脚也变得健壮了。他今年86岁了,年轻时去过很多地方,但始终忘不了这条河、这片山、这片稻米田和这渡口。他的儿子一个在南丹镇,一个在荣市,但他从未在儿子家住过超过5天。倒不是怕麻烦,主要是因为他怀念这个依山傍水的村庄,怀念那凉爽的微风、那杯热腾腾的绿茶和那碗甜甜的虾汤。

听着涂先生的讲述,我们恍然明白了一直以来在形式和意义上都不太清晰的疑问。那就是,来到这里,在雄伟壮丽、充满诗意的自然风光面前,人们可以暂时放下纷扰,找到人生的宁静。来到这里,人们仿佛被英雄的过去和山林的神圣气息所鼓舞,找到了一处宁静的归处……是的,战火的城墙,繁华的都城……都已消逝在传说之中,但这片土地依然雄伟壮丽,山川河流的形态,宁静祥和的氛围,依然孕育着永恒的英雄气概。

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