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边府战役第一总部所在地
(Baonghean.vn)-探普洞位于奠边省团教县清生乡班坡乡的普洪礁石灰岩山脚下。洞面高出谷面10米,洞口朝西北,探普洞前方约100米处是南华溪,横流汇入马河。从奠边市出发,沿41号国道前往团教县,行驶至62公里处,右转沿南华溪行驶约2公里即可到达探普洞。
![]() |
探普洞是总军事委员会前进指挥所所在地,也是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17日奠边府战役指挥部的第一站。 |
抗法战争期间,卧佛洞被选为陈定战役(奠边府战役代号)第一个指挥所所在地,武元甲大将担任总司令。从1954年1月初起,这里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特别是1954年1月14日,在最大的沙盘上发布了作战命令。参战部队的中高级军官、军长王承武、黎重晋、黎光波、陶文长、南隆,政委陈都、朱辉敏、范玉茂,以及众多团、营级军官出席了会议……在坦普阿山洞,武元甲大将向各部队下达了任务:第308师从西面进攻据点群,穿过战场阵地,直抵德卡特里指挥所。第312师和第316师则从东面进攻,那里是敌军的关键制高点。预计战斗将持续2-3昼夜。
选定的指挥所——坦普阿山洞所在地势险要,洞旁是一片平坦的土地,面积超过10公顷,便于指挥山地战役。这里山洞众多,景色优美。总司令在奠边府回忆录中,在与作家记者们告别时,这样记录了坦普阿山洞的美景:“我也觉得这里的景色很美,我很少写诗,但我觉得这美丽的景色很有诗意。我们即将再次投入战斗,让祖国的每个夜晚都像今晚一样美丽……”
奠边府要塞进攻开始前夕,指挥所从坦普阿洞迁至班纳头附近62公里处的火河洞。进攻开始时间确定于1954年1月25日下午5点,但当天临近,第312师一名战士不幸被敌军俘虏,并传来敌军已通报我军进攻时间的消息。面对此情此景,武元甲总司令综合分析形势、敌我力量对比,决定将进攻时间推迟24小时。这是一个极其英明和及时的决定,确保了我军取得彻底的胜利,正如总司令将军指出的:“自坦普阿山洞宣布任务以来,已过去半个月,敌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兵力增加,防御阵地已构筑成坚固的堡垒,并得到空军和炮兵的最大支援。”
我方也面临困难:“首先,我主力迄今在义路最多只歼敌一个加强营,而且敌军工事坚固。进攻那山据点时,我们只是在野战工事中与敌方每个营交战,战况很差。其次,在这次战斗中我没有坦克和飞机,但步兵和炮兵大规模协同作战还是第一次,我方部队还没有进行过训练。近日,一名团长要求归还部分枪支,因为他不懂协同作战;第三,我方部队只习惯于夜间在易于隐蔽的地方作战。我方主力没有在白天在平坦地形上与拥有飞机、炮兵和坦克优势的敌人作战的经验,而且战斗是在长13公里、宽6公里的开阔地上进行的……”所有这些困难,我们还没有商讨过如何解决。
1954年1月26日上午,方面军党委召开会议。党委的同志们已经下到各部队了解情况,但尚未返回。在等待会议期间,武元甲大将与友军军事顾问团团长会面,分析了当前困难,并得出结论:“如果我们进攻,我们将失败。”这位将军建议将进攻推迟到适当时机。1954年1月26日下午,我们按照“坚决战斗,坚决前进”的方针,将部队撤回集结阵地,重新进行准备。军事代表团团长赞同武元甲大将的结论,并与代表团专家进行了会谈。
前线党委会议在坦诚的气氛中举行:关于“快打快胜”和“稳打稳进”的方针,各方意见不一。武元甲大将临阵前,胡伯伯就交给他一项任务:“这场战斗非常重要,我们必须打赢,有把握才打,没有把握不打”。怀着对胡伯伯和政治局的高度责任感,武元甲大将将歼灭奠边府敌军的方针从“快打快胜”改为“稳打稳进”,并决定推迟推进,同时命令全线部队撤回集结地,撤出火炮。政治工作确保撤退命令如同作战命令一样严格执行,后勤保障也按照新的方针做好。
会议结束后,武元甲大将指示总参谋长黄文泰向步兵部队下达命令,黄文泰大将直接向炮兵部队下达命令,并向第308师下达新的任务。一切进展迅速,所有部队都严格执行命令。
不得不说,将战略从“快打快胜”改为“稳打稳进”是武元甲大将指挥生涯中最艰难的抉择。当时,无线电通讯无法使用,大将紧急写信向政治局汇报。几天后,大将收到总书记张政的来信,信中告知他,胡伯伯和国内同志们一致认为改变战略的决定完全正确,党中央和政府将动员全军全力支援前线,直至部队在奠边府取得胜利。
在奠边府前线,尽管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担忧和想法,但全体官兵都坚决执行撤退命令,展现了革命军队的坚定信念和优良纪律。作为全国伟大的后方,我军民高喊“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不惜流血牺牲,确保奠边府前线战士的弹药和粮食供应。凭借前线指挥部的英明作战,凭借全党、全军和全民的决心和努力,奠边府战役取得了圆满胜利。
位于奠边府县那头的探钵洞——奠边府战役历史上第一个指挥部所在地——战生——顺教和会合洞,见证了以武元甲总司令为首的奠边府战役指挥部将“快速作战、快速取胜”方针改为“稳步作战、稳步前进”方针的重要时刻。这里已成为奠边府历史遗迹群的遗址之一。
陈维恩
(资料来源:奠边府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