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新发展海产品加工
(邦吉安)——抵达宜新(库阿罗镇),满载着来自各地鱼类的卡车熙熙攘攘地驶向该区内的冷藏仓库。卡车整天来来往往。每天,数百吨各式各样的鱼类被收集起来,运往手工艺村进行加工和保存;反过来,这里冷藏系统中的数吨鱼类则被出口到省内外消费。
![]() |
Nghi Tan 手工艺村的村民运送鱼供食用 |
相关新闻 |
---|
1991年,黄先生复员回乡后,开始从事鱼贩生意,经常去海防和南部各省收购鱼,销往海防山区和北部山区。在收购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大量鱼无法及时食用,导致变质,利润降低的情况。黄先生意识到需要建造一个冷冻库来保存鱼,一年四季都储存鱼,这样即使遇到风浪大、船只无法出海的情况,也能有鱼卖到市场上。2000年,黄先生决定投资建造一个冷冻库。每年农历四月到八月是南方的鱼季,九月到十二月是北方的鱼季。渔民们捕捞的鱼很多,鲜鱼短时间内卖不出去,所以黄先生会把鱼收购回来冷冻起来,慢慢卖出去,这样既减少了渔民的损失,也保证了家里的生意利润。
除了在省内码头收购鱼外,他家还经常到清化、广平、广义等省收购鱼回来冷冻。目前,Huong先生家有3个冷冻柜,每天供应鱼20-30吨,每年在仓库储存400吨各种鱼,供应国内市场供全国各地消费。每次把鱼运到奠边、莱州、山罗、老街等省……他家的冷冻车每次都会装载4-5吨鱼。由于长期的业务关系,鱼源主要批发给大型货源,投入产出良好,使Huong先生家的水产生意越来越顺利,创造了10个正式工人的就业机会,每人每月工资为400万越南盾。
宜新坊6区水产加工保鲜村拥有31个冷藏库,专门生产和冷冻销售约8000吨水产。从事该行业的农户都拥有多年的经验,团结互助,在生产经营中不断创新,推动该行业不断发展。上世纪90年代,宜新坊的居民主要从事捕捞、水产加工、鱼露加工、烘干、蒸煮和烧烤各种鱼类,然后在省内市场销售。1992年至2000年,许多从事海鱼加工和水产贸易的农户转行经营冰鲜鱼,用冷藏车和泡沫车运输。货物从清化、海防、广宁等北部省份和广平、头顿、坚江、金瓯等南部省份采购。最初,转型做冷冻海鲜生意时,由于运输距离远、交通工具匮乏、合作伙伴和客户有限等原因,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冷冻海鲜交易过程中,渔民和商贩之间经常处于被动局面。渔民捕捞到很多鱼,但消费速度太慢,有时渔船到岸后两三天才能吃完。面对这样的现实,手工艺村的海鲜商家大胆地改变了经营模式,利用冷冻柜和冷藏设备加工和保存海鲜。
最初,当地只有两三个由黄友森先生和武文山先生创办的冷藏仓库,用于经营和生产。后来,当地居民看到冷藏模式盈利效果显著,纷纷效仿。许多家庭大胆投资数十亿越南盾,兴建仓库和经营场所,方便加工和保存海产品。冷藏仓库常年储备充足,有助于稳定物价,避免市场波动。同时,也为当地和周边地区创造了就业机会,带动该行业从业人员家庭经济显著增长。许多贫困户和普通户也因此致富,他们建起了高楼大厦,购买了汽车,使该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截至目前,已有119户家庭参与手工艺,基础设施和设备总投资约1000亿越南盾。手工艺村年总产值超过1830亿越南盾,其中该村各行业产值超过1750亿越南盾。手工艺村为300人创造了固定就业岗位,并为1000多名季节性工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还为地方增加了预算收入。最重要的是,在宜新坊6区建立的海鲜保鲜加工手工艺村,成为渔民捕捞产品的消费场所。无论有多少鱼,这些冷冻仓库都能“吃”掉,从而缓解了价格上涨对渔民造成不利影响的局面,让人们安心地长期出海捕捞大量海鲜,增加了收入。
宜新坊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黎文富激动地表示:手工艺村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年为预算贡献约2亿越南盾,占该坊总预算收入的20%。为促进手工艺村的生产经营活动,该坊为手工艺村的发展创造了法律通道,同时制定了手工艺村的运营规章制度,包括确保环境卫生,统一投入产出价格和劳务租赁价格,避免争买抢卖的情况。加快发放土地使用权证的进程,为有抵押资产的人获得资金贷款创造条件。同时,为手工艺人从社会政策银行获得优惠资金用于创造就业机会创造条件。为了使手工艺村在未来几年发展得越来越好,宜新坊计划分配土地,将所有冷冻仓库搬迁到集中生产区,与居民区分开,确保环境,保证交通。
凭借宜新坊的良好机制和务工人员在生产经营中的努力和创造性,相信未来该村的水产加工保鲜工艺村将蓬勃发展,为群众增加收入。
琼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