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环境污染治理

July 4, 2014 16:04

(Baonghean)- 我省是全国畜牧业规模最大的省份,农场和牧场数量众多,但畜牧业的环境治理仍存在诸多不足,造成环境污染、畜禽疾病爆发,并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

2001年获得土地后,潘元乔先生(Hung Nguyen Kieu)在兴道乡(Hung Dao commlet)2村投资兴建猪圈、鱼塘,以此来发展农场。目前,在2.1公顷的农场里,通常养着1000到1500只鸭子、70到100头猪和几百只鸡。这些牲畜每天产生的粪便量相当大,但潘元乔先生的农场至今仍没有沼气池或垃圾处理系统。“这块地还没有获得稳定的使用权,所以我不敢投入太多。猪、鸡、鸭的粪便要么被排进池塘喂鱼,要么被收集到坑里,长期腐烂后用作肥料,所以难闻的气味在所难免。”潘元乔先生坦言。兴道乡有6个农场和30户居民。据该乡农业委员会官员黎文清先生介绍,这些农场大多是自发性的,投资不可持续。没有一个农场建造沼气池来处理废物,而是仍然“手动”将废水直接排放到池塘中。一些农场和家庭甚至将废水直接排放到环境中,造成污染。

整个兴原县共有480个农场和牧场,其中78个符合标准。农场和牧场数量众多,但在环境治理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农民尚未真正“赶上”从小规模纯手工养殖向工业化养殖的转型。然而,由于情况并非十分紧急,且尚未受到检查和处罚,农户尚未认真对待畜牧业废弃物的妥善处理。该县农业局局长阮文长表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短期内需要像该地区一些农场那样,采用微生物化学处理和除臭工艺。从长远来看,需要根据规划建设集中式处理区。

Trang trại chăn nuôi lợn ở Hưng Đạo (Hưng Nguyên).
位于 Hung Dao (Hung Nguyen) 的养猪场。

义安省幅员辽阔,发展畜牧业潜力巨大,条件优越。目前,我省是全国畜牧业存栏量最大的地区之一,拥有生猪100多万头,家禽1700万只,水牛和奶牛近80万头。然而,畜牧业生产方式仍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环境治理问题尚未得到真正重视。许多地方畜牧业环境污染状况日益复杂,不仅小规模养殖户,一些农场和畜牧设施也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我省畜禽存栏量居全国第二位,畜牧业废弃物处理和管理难度极大。

事实上,废物处理主要通过直接排入沟渠、池塘、堆肥用作农作物肥料或采用沼气技术处理等措施。近年来,规模化养殖场在养猪和养鸡方面也采用了生物垫料法。据该省农业与农村发展厅畜牧处处长阮功华介绍,堆肥用作肥料、建造曝气池和使用生物垫料等措施解决了污染问题,同时创造了其他生产产品。然而,与该地区的畜牧养殖系统相比,这些模式并不多见,将牲畜粪便直接排入沟渠、池塘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

农场每天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废物,并将其直接排入排水系统和水渠,导致日常用水短缺。许多人因水源污染而患上腹泻、皮疹和疥疮。不仅如此,畜牧业的环境污染还导致该省许多地方口蹄疫、蓝耳病、禽流感等疾病持续存在。

事实上,近年来我省畜牧养殖业日益向农场化方向发展,以商品性生产为主。然而,由于缺乏专门的畜牧业规划,许多养殖场和屠宰场都设在居民区、自家菜园、就地购置或租用的土地上,造成环境污染,给畜禽和人类带来疾病风险,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生产规模小、分散,布局分散,加之农业生产利润低、价格不稳定、市场不稳定,导致畜牧业环境治理投入少,困难重重。此外,群众守法意识不强,乱养殖、乱宰、乱堆放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不申报患病、病畜被宰杀、尸体被随意丢弃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环境和消费者的健康。在此情况下,从省到地方的法律文件执行还不够统一,由于养殖业地域范围广、生产经营活动多,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检查力量还不够扎实。各级、各部门、各地方以及全社会对养殖业环境保护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没有形成具体的行动。

显然,发展畜牧业而不采取废物处理措施将影响生活环境,反之亦然,还会直接影响牲畜健康,引发流行病,给疾病管理带来困难。阮功和先生表示:“未来我们将逐步从小规模、分散的畜牧业转向发展集中式工业化畜牧业、农场和家庭农场,以工业化形式扶持家庭畜牧业,应用适当的技术和工艺。逐步将畜牧业从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转移到人口密度较低的中部山区,形成远离城市和居民区的畜牧养殖区。同时,鼓励应用高科技,组织封闭式生产或环节衔接,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确保食品安全和卫生。因此,除了技术和养殖解决方案外,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是,畜舍建设必须符合规定,与居民区分开,畜牧业发展规划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为投资生产和建设沼气工程的组织和个人创造良好的融资条件。”

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