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发出哨声……
(Baonghean)——“故乡是一只蓝色的风筝/我的童年在田野里放飞”——对每个人来说,风筝都与童年相连,与故乡的记忆相连,是连接大地、天空和自然的“线”。对风筝笛的热爱,对风筝笛的爱好,造就了乡村淳朴而高贵的美……
风筝艺术家
每天下午,在杜良县乐山乡5村的堤坝上,孩子们光着脚丫追逐着在湛蓝的天空中翱翔的风筝,欢声笑语在风中回荡。这些充满风力的风筝,正是乐山风筝俱乐部老人用灵巧的双手制作的。
数十年制作笛风筝,每一步都仿佛浸透着乐山风筝俱乐部工匠丁春光的心血。他一边抚摸着每一副雕刻精美的笛子,一边解释道:“制作风筝很容易,但要制作一只笛风筝,你必须学习,投入时间和热情。一只笛风筝由许多笛子组合而成。每只笛子都有许多不同的名字。例如,一组五支笛子中,最小的两支笛子通常被称为鸟笛、小笛……声音轻柔,有时像哨子一样发出哨声。中等大小的两支笛子被称为大笛、母笛……声音低沉而高亢,非常流畅,像一首歌,像歌声一样。最大的笛子被称为锣笛或父笛……声音像锣一样响亮。当它们飞向天空时,笛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极其深情的旋律。”顾先生指着自己的藏品说道:“虽然笛子数量众多,而且出自同一株竹子,由同一工匠制作,但每一套笛子的声音都独一无二。就像鸟儿一样,即使是同一物种,它们的鸣叫声也各不相同。”
![]() |
丁春光先生制作笛风筝。 |
……时光荏苒,风筝从小到大一直陪伴着年轻人丁春光。1960年,他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先后在南方战场服役于531团和473团。退伍回乡后,丁春光当选为村委会委员,并担任过乐山公社老兵协会主席、老年人协会主席、公社观赏植物协会主席……
除了社会工作,他对制作笛风筝的热情也从幼年一直伴随他到老年。为了精进笛风筝制作技艺,他要求子孙们每逢有机会参观著名的风筝村,例如海防市建水县的大茶村、河内市的巴阳村,就买一些风筝给他。回家后,他一丝不苟地拆开风筝,观察制作过程,从中汲取经验。正因如此,他制作的笛风筝技艺日臻精湛,在当地声名鹊起。怀着对笛风筝的热爱,以及想将笛风筝传授给子孙后代的愿望,他号召同辈成立了乐山风筝俱乐部。目前,俱乐部已有8名主要成员,并有不少热爱放飞风筝的会员加入。
谈起自己从小就热爱风筝的时光,Quang先生回忆道:“在我的家乡,每逢水稻收割后,就是邻里孩子们放风筝的季节。收割后的田野是放风筝的理想场所。我们喜欢放风筝到天黑,等着父母叫我们回家。竹林和田埂是我们经常聚在一起做风筝的地方。竹子随手可得,我们只需选择柔韧的枝条,削去枝条,在阳光下晒干即可。我们不用买纸来粘,而是用旧纸板。那时候没有胶水,所以我们只能把米泡在水里,直到变软,然后再涂上胶水。制作风筝需要一丝不苟,但放风筝也需要“艺术”。有些风筝看起来又大又漂亮,但飞得不如小风筝高。因此,为了让风筝飞得高,放风筝的人必须“跑饵”一段时间。风筝飞起来后,要慢慢地松线,直到飞到一半时再把线系好。那时候,我们经常聚在一起比赛放风筝。飞得最高的风筝,主人会被尊为“领袖”。他说:笛声既是音乐,也是预报天气的。因为笛声会随着季节、气温和风向的变化而变化。通过笛声,听者可以预知未来的天气,农事也因此更加丰收。
保持乡村音乐风格
在乐山,许多人都玩风筝,但只有丁春光先生、丁晋发先生、黎智迪先生和黄文和先生会制作笛风筝。一套风筝共有九种类型:阿姆、二、比、卜、波、杜、德、迪和笛。风筝演奏者必须懂得如何聆听笛子的声音,并根据音色进行选择。一套风筝的尺寸应遵循从大到小的原则。为了制作出一只令人满意的风筝,风筝制作者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听到标准的笛子声音,风筝演奏者除了要理解音乐规律外,还需要有敏锐的耳朵和一颗“纯净”的心灵去感受笛子的声音。聆听风筝的声音不仅要用耳朵,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感受。
乐山乡文化干部陈端心表示:“陈春光先生的风筝俱乐部积极开展活动,弘扬精神文化,为传承家乡传统文化之美做出贡献。”2007年芦门河节期间,陈春光先生风筝俱乐部放飞的风筝风姿绰约,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乐山风筝俱乐部每年代表县参加与全省各地的风筝放飞交流活动。凭借多年放风筝的“经验”,陈春光先生一直琢磨着如何将风筝传承给后代。然而,由于制作风筝工艺繁琐费时,村里的孩子们都在外地打工,年纪较小的孩子又要上学,既没有条件,也对制作风筝提不起兴趣。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们的热爱和热情之下,乐山的放风筝这项运动并没有消失,然而,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之美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今,无论城里还是乡下的孩子们,都不再像过去那样辛苦地制作风筝,因为市场上有现成的风筝出售。这些风筝更漂亮、更大、色彩更鲜艳、造型也更加多样。放风筝的空间不再像以前那样宽敞明亮,因为田野如今已经变成了拥挤的住宅区……
范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