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絮团技术在罗非鱼集约化商业养殖中的应用
生物絮团技术(英文缩写为BFT)在罗非鱼集约化养殖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养殖鱼的生长速度,提高养殖生产率,改善饲料效率,并有助于减少养殖池塘的环境污染。
生物饲料转化法(BFT)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被认为是生物技术的一个新方向,其原理是补充与池塘水中氮含量相适应的碳源,作为池塘中异养微生物的食物,为这些微生物群在池塘中占主导地位创造条件。异养微生物将池塘水中的含氮化合物转化为生物质中的蛋白质,从而重新利用池塘水中溶解的废物中的氮源,并将其转化为养殖鱼类的天然饲料生物质,提高鱼类饲料的利用效率。
生物絮凝技术(BFT)中的生物絮凝体是指悬浮在水中的有机物,包括藻类、原生动物和微生物(其中异养微生物占主导地位),通过生物胶聚羟基烷酸酯(PHA)结合在一起。生物絮凝体是池塘养殖罗非鱼营养丰富的天然食物来源。因此,应用BFT技术将降低鱼饲料成本,并被认为是实现工业规模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BFT技术已在许多东南亚国家的虾场广泛应用于南美白对虾养殖。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研究所第一分所已在南美白对虾和罗非鱼养殖中开展了BFT技术的试验应用。2012年,该研究所的一组工作人员研究了BFT技术在集约化商业化罗非鱼养殖中的应用,以评估该技术在越南应用的可能性。
BFT 在罗非鱼集约化商业养殖中的应用模式由两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包含 3 个池塘,每个模块的平均面积分别为 2,000 平方米和 1,000 平方米。池塘采用混凝土堤岸,底部衬有高密度聚乙烯 (HDPE),池塘水深 >1.5 米。养殖过程中,水质不换水,仅补充因蒸发或渗漏而损失的水量。
放养鱼种为NOVIT 4单性罗非鱼,平均规格7.1克/尾,养殖密度为5尾/平方米池塘。每天两次投喂浮性颗粒饲料,上午8点和下午3点投喂量相同,饲料满足平均饲料摄入量的90%。每周停食1天,以刺激鱼利用池塘中的生物絮团。
每周一次向池塘添加碳源,使用含碳量为37.5%的糖蜜,用于调节池塘碳氮比,为生物絮团的形成创造有利环境,并减少池塘环境污染。第一个月生物絮团饵料的添加量为3 - 5 ppm/天;之后几个月,在有益微生物中添加商业生物制品,包括芽孢杆菌群,以维持池塘中稳定的生物絮团。
在养殖过程中,昼夜运行底部曝气系统并结合水扇,使池塘水从底层到表层均匀混合,并在池塘中形成水流。在最初的两个月内,仅在添加糖蜜和生物絮凝饵料时运行水扇。之后持续使用底部曝气和水扇,直至收获,以保持水中氧气充足,并确保生物絮凝悬浮在水中。
采用BFT模式对罗非鱼进行177天的集约化养殖,取得了如下效果:养殖鱼的平均体重达到624.2克/尾,平均生长速度为3.53克/尾/天,达到平均500克/尾大小的时间比不使用BFT的养殖方式提前18天;平均饲料转化率为1.35,比不使用BFT的养殖方式降低了20.6%;养殖鱼的存活率为81.6-85.7%;产量为23.6吨/公顷/6个月养殖作物;蛋白质利用效率为2.65克;饲料蛋白转化为生物量的比率为50.48%,比不使用BFT的养殖方式提高了10.41%。由于该技术可以将养殖系统中高达51%的氮输入转化为生物量,因此池塘环境保持清洁。
关于该模式的经济效率,数据显示:采用BFT技术进行集约化商业罗非鱼养殖1公顷的总投资为5266.62亿越南盾;总收入为6276亿越南盾;净利润为1009.38亿越南盾;6个月养殖周期的利润/资本比率为19.17%;1公斤商业鱼的成本价为23,316越南盾,平均售价为26,500越南盾/公斤,农民每公斤获利3,184越南盾。
综上所述,BFT 在罗非鱼集约化商业化养殖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体现在促进养殖鱼生长速度、实现高养殖生产率、提高饲料转化率,并有助于减少池塘环境污染。然而,研究团队表示,该模式更适合那些有能力投资基础设施和技术的养殖设施。
据 Bannhanong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