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蓬族山谷

DNUM_BIZABZCAAI 10:24

在“135项目”的支持下,许多家庭得以建造新房。该项目位于越南边境附近……

在“135项目”的支持下,许多家庭已经能够建造新房。
在越南与老挝边境附近的祥阳县,居住着一个目前人口不超过1000人的民族——西蓬族。几百年来,随着历史事件和居住习惯的演变,西蓬族在义安省的一个山区找到了一处僻静的土地,隐居在山谷中。这段艰苦的旅程,伴随西蓬族的兴衰起伏,只有风、山、野兽和森林。

尘土飞扬,我们花了一个多小时才从……沿着7号国道,坐着乂安边防部队的警车,摇摇晃晃地抵达了三合乡。从乡中心的Xop Nam村,我们被551号边防站的士兵“护送”到西蓬族的“首府”——Phong村。我们由经常在Phong村“卧底”的群众动员官武巴雷中尉“驾车”前往。与人们常说的“偏远之地”相反,我们骑着摩托车沿着山腰小路只用了十分钟就到达了Phong村。远远望去,在初春清晨的薄雾中,Phong村静静地坐落在山谷之中,景色优美。山脚下是一片片正值播种期、绿意盎然的稻田。我坐在武巴热的摩托车后面,顺着他的手,了解到要动员蓬村114户37户人家从刀耕火种转向水稻种植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里的人们认识有限,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因此农业和作物的转换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考验。以前,因为生产工具简陋,作物施肥不当,旱稻和水稻收成不多,一季结束稻谷就吃完了。现在,由于学会了水稻种植和饲养牲畜,许多家庭摆脱了饥饿和困境。全村有107栋稻草房,16辆摩托车,4台磨米机,228头猪,170头奶牛和20头水牛。


魏文莱先生正在讲述故事。
关于村庄的早期

抵达丰村后,我们拜访的第一户人家是魏文明夫妇。下午时分,电视里正在播放一部电视剧,村里很多人都来看。门廊上,一对老夫妇正快速而有节奏地挥舞着竹子,编织着糯米。编织是西丰族的特色之一。他们擅长编织各种图案精美的家居用品,而大多数家用器皿都是用竹子制成的。我们来到村长魏文多的家——他不到40岁,但已经担任“村长”十多年了。他坐在温馨的厨房炉火旁,大家谈论最多的仍然是西丰族的“身份”。杜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他族人的许多习俗,尤其是在春节和节假日:“春节这天,无论多么艰难,家家户户都要备好盐、米和鸡,在祭坛上供奉。家里所有最好的食物都用来祭拜父母。订婚仪式上,所有祭品都必须成对,比如4个鱼钳、2头猪、6只鸡……”杜先生的妻子魏氏仙女士兴奋地向我们展示她的裙子。她很高兴,因为“以前,只有村里最富裕的人家才有一套裙子穿”,但她也有些难过,因为“这些裙子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低头看着她那件色彩鲜艳的裙子,觉得有点难过,因为那裙子和镇上市场上卖的锦缎裙子没什么两样。整个丰村,只有一个人懂西丰族的语言,那就是魏文利先生。今年春天,魏文利先生已经101岁了。他的视力虽然有些模糊,但他的头脑却依然非常清醒。他的儿子如今是乡人民委员会的副主席,孙子在外省上学,家境也是村里五大富户之一。1954年,他家是首批从蒙山乡(昆强县)溪康村迁到这里的十户人家之一。他清楚地记得当年过着游牧生活、饱受法国侵略者压迫的艰苦岁月。“如今,在国家的帮助下,我们人民有衣有食,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


5551边防站永远与西丰人民并肩站在一起

是的,50年来,Phong村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党、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帮助。但也正因如此,这里的大多数人仍然抱着一种等待和依赖的态度。国家仍然100%地补贴种子和牲畜,全村仍然有77%的贫困户。学生七八年级后辍学的情况很正常。目前,村里只有3名学生分别在大学、中学和职业学校就读。为了鼓励所有孩子上学,今年,边防站会为所有上学的学生提供一套校服。谈及这些困难,村长Vieng Van Do沉思道:“村里现在已经种植了50公顷的杂交相思树林,树林很美,但我担心水牛和奶牛会破坏它。我已经辛苦劳作了,现在必须动员人们建造牲畜棚来饲养它们。”

这里不像中心村和低地公社那样有显著的发展,但这里一百多户人家的安居乐业和国家关怀备至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西蓬族选择这里“安家落户”的决定完全正确。今年春节,伴随着民族传统节日的欢庆,蓬村的54户人家将迎来新房的喜悦。这就是134号项目为那些仍然住在漏水临时房屋的家庭提供的房屋。伴随着锤子和飞机的轰鸣声,西蓬族人充满希望的目光始终萦绕在我们离开的脚步中。


文章和照片:My 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