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海河沿岸的“堡垒”

April 24, 2009 11:27

55年前,北纬17度线成为军事分界线,根据《日内瓦协定》暂时分割了我国。然而,后来,随着美帝国主义和反动伪军的背叛,这里变成了数万吨炸弹和子弹飞速掠过的“死亡坐标”。


钟先生与战争遗物。

我们采访了1954年日内瓦协定签署初期曾在北纬17度执勤的341师270团原士兵冯文忠先生,希望进一步了解50多年前我们的军民是如何守住这个“死亡坐标”的。


1958年,17岁的他被选拔加入北纬17度线作战部队,主要任务是守卫和抵抗这一地区的敌人。然而,1962年底,随着双方局势紧张,他被调入工程兵,参与挖掘坑道、战壕和修建碉堡的工作,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激烈战斗。


郑总参谋长表示,面对敌人的现代化武器,选择适合自己的防御方式至关重要。我军借鉴抗法战争(奠边府战役)防御体系建设的经验,并学习世界军事精英的经验,最终确定了三种方案:建造永久性原子弹防御碉堡、建造指挥部防御工事和建造战斗碉堡。


永久性隧道修建在重要地点:昆古岛、永灵74号高地……这类隧道需要高超的技术和长期的施工时间。首先,施工队会破碎岩石,深入山体挖掘,然后浇筑混凝土、建造柱子,形成坚固的穹顶。隧道竣工后,将建造一条深入山体、长达数百米、深度超过30米的巷道系统,以满足抵御敌方原子弹时的掩体需求。


第二种类型是隧道、壕沟和地道系统,它们作为永灵各机构的办公场所。永木隧道系统就是此类系统的典型代表。该隧道长近2公里,共3层,最深处超过20米,在两年内完工,共挖掘了超过6000立方米的土石方。该隧道可容纳约94户家庭,设施齐全,从水井、厕所……到拥有60多个座位的大厅,应有尽有。


南岸的防御工事和碉堡体系也已建成,满足了我军和人民在平坦地带的直接作战需求。在地面挖掘超过一米深后,将从义安和河静运来的预制混凝土板运来组装。碉堡之间由壕沟系统连接,并在远处设有哨所观察哨。


该地区隧道系统的所有准备和施工工作在六年内(1959-1965)完成。据钟先生说,最大的困难是确保绝对保密,因为敌方间谍一直在该地区监视和侦察。此外,所有工作都是手工完成的,技术非常简陋。敌方经常从南岸和军舰上组织炮火,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士兵们不得不一手拿着铲子,一手拿着枪,随时准备战斗。为了修建永久隧道,三个小组(9人)一天努力工作,但只挖了两段(每段60厘米)。工事和掩体必须在夜间修建,挖掘时要避开敌方极其明亮的车灯。


隧道、战壕和坚固的防御工事系统已建成,沿着本海河南岸延伸,为保卫该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抵御了敌人每5分钟一次的炮火齐射、每15分钟一次的炸弹齐射、一波波B52轰炸机以方阵轰炸……的高强度扫射。这里真正成为了一座坚固的堡垒,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神圣土地。


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