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词表达大意

October 16, 2009 17:46

从第一篇文章《心灵》1919年,阮爱国将《殖民主义》赠予阮夫人。在1969年6月1日创刊的最后一份报纸《提高关爱和教育儿童青少年的责任感》(署名TL)上,胡志明记者耗时50多年撰写了约2000篇文章。

据胡伯伯介绍,他整个新闻事业生涯的主题是“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地主阶级,宣传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1949年10月15日,胡伯伯以笔名XYZ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群众动员》,文章以“宣传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为主题,描述了抗法战争最激烈的时期,具体内容是动员群众参加党组织、政府和人民团体的革命运动。这是一部经典著作,是党员干部开展群众动员工作的指南。

越共中央委员、省委书记陈文恒同志与省委民运委员会领导进行亲切交谈。摄影:Sy Minh


的确,《群众动员》一文仅有612个字,却触及并解答了群众动员工作中非常基本和紧迫的问题。读者无论水平如何,甚至不识字,都能理解并理解。胡伯伯以简明易懂的问答方式,依次阐明了四个具体内容:1. 群众动员工作的基本前提;2. 什么是群众动员?3. 谁负责群众动员?4. 群众动员应该如何进行?胡伯伯最后总结了一条深刻的真理:“如果群众动员不好,一切都会不好。如果群众动员得当,一切都会成功!”

《群众动员》一文开篇就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理由:“群众动员的问题大家讲了很多,讨论得很透彻,但由于很多地方、很多干部对它理解不够透彻,所以做得还不够好”。接下来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展开:“什么是群众动员?”“谁负责群众动员?”,然后依次进行回答。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第一部分,它阐明了群众动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并以肯定的语气说道:“我国是一个民主国家”,具备了真正民主国家的要素。

文章接着提出“什么是群众动员?”的问题,并回答道:“群众动员就是动员每一个公民的一切力量,不让任何人掉队,汇聚全民力量,完成政府和组织赋予的任务。”

文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群众动员工作要分四个步骤:“一、要想方设法使每一个公民都明白:凡是对自己有利、对自己职责的事情,都要积极去做;二、凡是做的事情,都要和群众一起商量,征求意见、听取经验,和群众一起制定适合当地实际的方案,然后动员、组织全民去实施;三、要对群众进行监督、帮助、督促、鼓励;四、工作完成后,要和群众一起总结经验,进行总结教训、批评和奖励。”

《群众动员》一文写得简洁明了:从事群众动员工作的人必须“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脚走路,用嘴说话,用手做”。其中有“群众动员能力差”和“群众动员能力强”。“强”字是真正无可替代的,因为在民间传说中,“强”字常常与手巧、吃饭能力强、说话能力强等联系在一起……从事群众动员工作的人说话能力强,做事能力强……这在当时的语境下非常贴切、贴切,也非常合理。胡伯伯在这里没有使用“弱——好”或“弱——好”的反义词,是为了简洁、贴近每个人,也与他上述要求在逻辑上相符。

在巧妙地解决了所有问题之后,胡伯伯直截了当地总结道:“如果群众动员不力,那么……”,“如果群众动员得当,那么……”。在这里,可以说作者根本没有引用任何著作或作者。没有引用并不会降低文章的重要性和吸引力,相反,这篇文章因其清晰简洁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丰富实用的内容、简洁明了的文风、精准灵活的语言运用以及论证严密的整体逻辑结构而成为“经典”。

显然,胡志明的新闻风格生动地体现在他通俗易懂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中,深入人心,用简洁、形象的语言传达伟大的思想、宣传美好的事物。“用小词表达大事”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学习和践行的。《群众动员》一文中的“大事”不仅对从事群众动员工作的人们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整个党建工作也具有现实意义,对全民族在建设和保卫祖国中发挥力量具有现实意义。胡伯伯的“小词”共有612个字,人人都能理解和遵循,为国家和民族创造“大事”,创造胡志明时代的无穷力量!


富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