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锐的新闻评论员

June 15, 2011 08:26

(Baonghean)-我们在新闻宣传学院读书时,听过记者胡光利“讲课”如何写评论。他的讲课总能让未来的记者们听得津津有味,字字珠玑。当时,他名声显赫,是新闻界的“明星”,我们只能听着讲着,找些报纸读读,远远地欣赏。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乂安省人,来自乂安省琼琉县琼多镇。

后来,机缘巧合,我回到义安工作后,又在一次与省记协众多成员的热情交谈中“重逢”了他。我还记得当时,记协主席、记者阮清进主动邀请胡光莱到他家乡采访,采访结束后,他告别胡光莱,因为自己很忙,要回河内,还不停地称赞他:“胡光莱真犀利,真厉害……”

义安报社新址落成之际,时任河内新报总编辑的胡光利先生亲临现场祝贺,带来了战友、同事和同胞的深切慰问。自此,他与家乡党报的领导和记者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了解到,无论是在义安、河内,还是在任何可能的地方,通过直接交谈,大家都从胡光利先生那里学到了“那种激烈而又深刻的思考……”,学到了“抓住问题,用突如其来的语言表达出想法……”的方法(陈小山研究员语)。

胡光莱有着非常自豪的起点:他是越南义安省潘佩珠中学的优秀学生,在罗马尼亚布加勒特大学接受过培训,在人民军主要报纸接受过生活和写作方面的培训(担任记者 8 年,担任国际新闻部副主任 13 年,担任副总编辑 5 年),胡光莱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和国际评论员,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管理者,他总是知道如何激励和提升许多其他优秀作家的品质和能力。

据悉,他曾7次荣获全国新闻竞赛高奖,其中包括1991年凭借14篇海湾战争评论系列文章荣获全国新闻奖A级。他出版了两本深受读者欢迎的著作:《全球突破》(1997年)和《时代的隐秘数字》(2004年)。

最能让人看到他治国才能的,是他担任《河内新时代报》总编辑的那段日子。翻看当时的《首都党报》,把国事民生问题(胡光莱记者在与各部门负责人共同策划专题时说的就是这种问题)贯穿在报纸的每一个栏目、每一个版面,都能清晰地看到总编辑的印记和灵魂。

当时,《河内革新报》提出了首都庆祝升龙建城1000周年的问题,并真正引发了街头巷尾的行动,不仅对首都干部和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胡光莱被委以重任,当选河内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随后又当选河内市人民议会代表,他非常高兴。许多人都感到惋惜,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在繁忙的领导和宏观管理工作中,竟然没有机会“展现”自己。但随后,大家又惊喜地发现,他新发表的文章正在流传,供大家阅读。这是一篇关于年轻一代未来的访谈,胡光莱的回答非常基础,但又非常独特,非常新颖。

那是《民主为谁?法治为谁?》这篇文章,我读到那篇文章时,大胆地给他发了短信,因为我再次看到了那熟悉的胡光莱的“肖像”,字字句句,以及这位犀利的政治作家独特的论证。他还兴奋地告诉我:“我的同事,这次有10家报纸重新介绍它了!”

当我们翻阅报纸和网站,看到每个标题后面那一行熟悉而又引人入胜的文字,上面写着作者的名字:何光莱记者时,他和新闻界是多么高兴啊!

公共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