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地“母猪信”的热爱
新学年开始了,从低地到高地的学生们都热切地盼望着新学期的到来。老师们正忙着整理行李,前往山区,为高地的孩子们“播撒书信”,那些孩子们正把青春奉献给高地和边境地区的村庄。
(Baonghean)-新学年开始了,从低地到高地的学生们都热切地盼望着新学期的到来。老师们正忙着整理行李,前往山区,为高地的孩子们“播撒书信”,那些孩子们正把青春奉献给高地和边境地区的村庄。
乘坐同一辆大巴前往义安省西部各县的范文进老师(祥阳县仁梅中学教师)带了很多行李:教案、书籍、米袋、罐头食品、鱼露瓶、虾米包装袋……范老师的家乡是清林乡(清章县),妻子在距离家约30公里的清山幼儿园(班韦水电站安置区)工作。他们的大儿子还不满1岁。家里只有年迈的父母,父亲病重,刚刚被送往白梅医院治疗。从河内接回父亲后,范老师必须赶紧准备上学,迎接新学年的到来。
Xieng My 小学 (Tuong Duong) 的混合班
这是他在Tuong Duong县一个非常偏远的乡Nhon Mai读书的第七年。从家出发,他必须乘坐三趟公交车,然后前往Ban Ve水电站,乘船3-4个小时穿过湖泊,最后步行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学校。天气正常时,上学几乎需要一天时间,但下雨或刮风时,洪水难以预测。由于远离县城,交通不便,没有市场,没有电话信号,村民生活贫困,所以每次回到家乡或进城,Tien先生都会趁机购买食物、杂货和生活用品,以备日常生活之需。
八月初前往奇山,新学年即将到来,我们更加体会到高原教师们的艰辛与不易。六月底,我们抵达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芒提普乡,亲眼目睹学校被洪水冲毁,被厚达2.5米的淤泥淹没的景象。芒提普小学的老师们不得不提前两周到校,与政府和民众协调清理淤泥,并用竹子搭建临时教室,以确保新学年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阮文黄先生(来自安山县)说:“山洪暴发后,从芒森到县城的近30公里道路被冲毁,不断被侵蚀,通行极其困难,有些路段我们不得不抬着摩托车穿过泥泞。我刚放暑假回家几天,就听说学校被淹了,所以特意来这里看看情况。这里的克木族人本来就很穷,洪水过后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新学年让学生们返校上学将极其困难,比重建学校还要困难……”
陈文雄先生和他的妻子都住在安山县,在启山县教书已有六年多了。他在景都乡(距离启山县中心80公里)工作,妻子在南坎乡工作。虽然他们同在一县工作,但相隔近100公里,总是生活在“思念的两端”。他们的大女儿经常生病。陈文雄先生吐露:“很多时候,我知道女儿生病了,但因为工作原因,没法回去。那时候,我就会因为想念妻子和女儿而感到难过,甚至哭泣。”
2010-2011学年末,我们有幸探访了江河源头——蒙山乡(Con Cuong)的邦村(Bung)。这里是丹莱族人居住的地方,生活依然十分艰苦,从乡镇中心到村庄,目前乘坐摩托艇大约需要3-4个小时。在这个偏远的地方,有一位即将退休却依然坚守在偏远贫困的丹莱村的教师。她就是1958年出生的罗氏清(Lo Thi Thanh)女士,她就职于靠近乡镇中心的新山村。在回到家乡昆强工作之前,罗氏清女士曾在偏远的奇山县(Ky Son)的会都乡(Huoi Tu)和美里乡(My Ly)长期任教。她的家庭状况相当悲惨,丈夫早逝,孩子们还在上学,她总是肩负着沉重的负担。在邦村工作了四年后,她不得不把孩子们留给祖母照顾。有时下雨,江河水位上涨,她几个月都不能去看望孩子。每次她回去看望孩子,或者去总部开会,坐船都要花几十万越南盾。然而,Thanh女士说:“这里的条件比公社中心艰苦很多倍,但福利和收入却一样。我觉得这不公平。”
通往高地的道路
田先生、黄先生、陈女士以及雄先生夫妇只是众多为高原教育事业奉献智慧、力量和青春的教师中的一小部分。他们堪称高原和边境地区消除贫困落后斗争的先锋。人们认为,国家需要出台更多优惠的收入政策,并有效实施教师地区间轮岗制度,以确保公平,激励教师安心工作。
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