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树教授
(Baonghean.vn)黎氏教授于 1891 年出生于越南河内市五林乡(现德忠乡)忠黎村,德寿县……
(Baonghean.vn)黎氏教授于1891年出生于河静省德寿县五林乡(现德忠乡)忠黎村。1909年毕业于国学顺化学校,在荣市任教。之后,他学习汉字,并于1918年考入义安学校,并考取了乡试状元。他继续边教边学,于1921年毕业于河内师范学院,出任荣市曹宣德学校校长,同时兼任义安省中小学督学。
因此,《印度支那综合年鉴》在法越学校视察一节中写到:“1922-23年:Pihé:视察员,Le Thuoc:学徒”。不久,他被调到荣市国民学校任教。由于他经常与黎欢、阮廷建等前政治犯以及孙光披、陈富、何辉塔、陈梦白、潘剑辉等政治活跃的新学者接触,1927年,当局将他调到札罗学校(Albert Sarraut),用法语向大多数是法国官员和资本家子弟的学生教授越南语。此后,他被调到高平任教,后又回到清化。1943年,他不得不退休。或许是因为他是一位具有爱国精神、痛恨暴政的老师?!
黎氏教授在三十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给学生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阮贤教授、科学家在《苏国报》(1975年第10期)上撰文写道:“我们在荣国中学学习期间,最宝贵的收获是他(黎氏教授)讲授的越南语、法语和历史课。他在师范学院的毕业论文题目是《越南汉学》,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民族意识的问题……教会我们热爱自己的母语。他使我们为祖国的文学遗产感到自豪……”。第二部分是黎氏的著作。当时,他已出版《阮攸传》(1924年)、《威远将军阮功筹的生平和文学》(1928年)以及他所培育的大量历史和文学研究项目的文献资料。
黎氏52岁退休,回到田间耕耘,教导子孙后代。当然,他内心深处的主人公依然是一位研究者。八月革命成功,黎氏很高兴能成为一个独立自由国家的公民。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和家人在后方积极履行职责,树立了榜样。他的儿子黎绍辉于1946年3月在执行援老挝的国际任务时,在湄公河牺牲。他的另一个儿子受伤,女婿也在抗战中牺牲。
1954年秋,黎氏受邀前往文化部博物馆司工作,后转至教育部图书馆司。他的主要工作是翻译和编辑中法两国的书籍、历史和文学文献。他另一个难能可贵之处是,他总是热心指导和帮助年轻的研究班。学生们对他感激不尽,认为他是一位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老师。1964年,他辞职。
所以,他一生中两次退休。但即使是第二次,对他来说,退休并不意味着停止研究工作。和以前一样,他此后在《文学》、《历史》杂志、《国报》以及《文艺周刊》的“文学文献”专栏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黎教授的治学之路、思考力、毅力和奉献精神,从而了解黎教授的一生,特别是在国学顺化时期,是如何认识他的同学:阮生宫(本名阮必成)的,又与他有着怎样的回忆?
黎树比阮生宫小一岁,但在国学时却比阮生宫高一级。因为黎树的童年比阮生宫顺利。1900年,阮生宫和兄弟们住在顺化,母亲去世。他们不得不跟随父亲回到母亲的家乡(黄筹)。1901年,阮生宫的父亲阮生色考中科举后,全家回到父亲的家乡金莲村(与黄筹同乡)。1905年秋,阮生宫跟随父亲回到顺化,继续在法越学校学习。
两人虽然住在不同省份,但如果他们横过两个渡口(林江及其支流罗河),直线距离从金莲到忠黎都并不远。黎树的公务生涯主要在荣市度过。考中进士但尚未成为官员后,黎萨克先生前往德寿任教。黎公也跟随父亲访问了上述芹王族领导人的故乡。随后,黎、阮两个儿子在同一所学校就读,虽然各自情况不同,年级也不同,但他们之间还是产生了感情。当阮生宫成为在国际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国家最高领导人胡志明主席时,黎树不禁回忆起两人在顺化一起生活和学习的日子。然而,教授极其谦虚,并未早早透露任何消息。后来我们才知道,河内历史研究所档案室至今还保存着三本回忆录,里面有他亲笔写下的关于那段珍贵感情的文字……
黎树教授于1975年10月在河内逝世。他的离世,让我们失去了一位充满热情、博学多识、时刻准备为生活贡献的现代研究桂冠诗人和教授!
朱仲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