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武则天起义和芹王运动相关文物
1858年9月1日,法国殖民者向我国鸣枪示警。阮朝先后将南方东部三省(1862年)和西部三省(1867年)割让给敌军。1873年,法国殖民者首次占领河内,并攻占中部四省。整个国家终将沦陷。在义安省,陈新、邓如梅等人发起的甲沱起义(1874年),以及阮春安、黎端雅等人发起的勤王运动等众多爱国文人奋起抗法,这些都载入史册。然而,本文仅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人,他们的遗物目前正在被人们保存和弘扬。
(Baonghean)-1858年9月1日,法国殖民者向我国鸣枪示警。阮朝先后将南方东部三省(1862年)和西部三省(1867年)割让给敌军。1873年,法国殖民者首次占领河内,并攻占中部四省。整个国家终将沦陷。在义安省,陈新、邓如梅等人发起的甲沱起义(1874年),以及阮春安、黎端雅等人发起的勤王运动等众多爱国文人奋起抗法,这些都载入史册。然而,本文仅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人,他们的遗物目前正在被人们保存和弘扬。
旗塔和陈新教堂
根据清章县委史料记载,陈晋,又名陈伯晋,出身于陈德家族(清章县清芝乡长年村)。陈晋是阮朝时期反法“文晋”运动的领袖。他早年考中进士,但之后的科举考试中落榜,于是回到家乡,在周边地区开办学校,为孩子们授课。响应起义的“平西六打”号召,义静地区人民和爱国学者们齐心协力,奋起反抗法国和顺化朝廷,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攻占河静省会,控制了除义安城外的河静大部分地区。
为了纪念陈晋和起义军的丰功伟绩,目前在他的家乡(清池乡长年村)还保留着旧时抗战的遗迹:起义军于1873年在鲁岱山上修建的古德基址,至今仍保留着原貌。鲁岱山目前位于清池乡清池村北部,海拔约25米。鲁岱山风景优美,北面和西面是蜿蜒的拉姆河,方便从内向外、从北向内观赏大片区域。陈晋教堂建在岱山脚下,距古德基址东北约300米,坐落在一个花园中,总面积为379.5平方米。教堂建于1910年,坐北朝东南,包括两座建筑:礼拜堂和圣殿。陈晋堂也是祭祀陈晋之子陈香、陈晋之妻陈德家族历代子孙的地方,他们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古德堂和陈晋堂除了拥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外,还保存着许多珍贵文物,例如对联、香案、供桌、铜三件套、古代香炉等等。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陈晋撰写起义诏书时使用的石砚。
位于 Thanh Chi 乡 Thanh Chuong 的 Te Ru Dai 旗杆和 Tran Tan 教堂的地基。
阮春安陵墓及寺庙
阮春温,本名玉阳,1825年出生于关方村。1871年考中状元,成为官员。因其正直品行和对法国殖民者的仇恨,他被罢官。1883年,他回到家乡,遵照咸宜国王钦王的诏令,与黎端雅、陈光琰等在林江以北地区掀起反法起义。1887年,阮春温被敌军俘虏。1889年,他在顺化病逝。遗体被运回,葬于守富村昆赛。后来,他的后代在关方村(阮朝时期,隶属于越南演州府太舍乡良田乡)建造了一座教堂,也就是现在的越南演州郡太田乡。从此,人们就把阮春安的陵墓和教堂称为“义安先生的陵墓和教堂”。
阮春温先生的陵墓和教堂是历史文化遗产。据史料记载,义温先生的陵墓葬于昆赛县。1989年,义静省人民委员会组织召开了关于阮春温先生生平事迹的学术研讨会,同时纪念他逝世100周年,并决定修复义温先生的陵墓,以纪念他的巨大贡献。阮春温陵墓除了围墙、墓碑、石碑、香炉、花盆等和谐统一的装饰外,还有两件象征他为国效力的文物:宝剑和笔。
义安先生的教堂建于他去世八年后。教堂有三间四柱式建筑,半对称,由铁木制成。参观阮春安教堂,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模仿阮朝顺化房屋建筑风格的特点。教堂内雕刻着许多精美的龙、麒麟、龟和凤凰图案。最引人注目的是圆形大门,门座上雕刻着两只匍匐着、背部弯曲的狮子。圆形大门的门框上雕刻着凤凰、龙面和一排排飞舞的菊花,菊花的线条独特。圆形大门的顶部呈卷轴状弯曲,绘有色彩鲜艳的飞禽走兽、花卉和树叶图案……这是义安先生教堂最精美的艺术品和祭祀对象。
随着时间的流逝,义安先生的陵墓和庙宇已严重破败。为了响应人民及其后代的愿望,2008年,义安省古迹景观管理委员会、演州县文化信息部、演泰乡人民委员会以及先生的家人对碑室和陵墓进行了修缮,将其面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修建了围墙,安装了带锁的护门,铺设了陵墓地面,并在墓园内种植了观赏花草树木。
黎多安亚教堂
黎端雅,同城县长山乡(今安城县山城乡)人。1867年(丁卯年)中举人,1871年(新梅年)中举人,曾任乂安山防使总长。他响应阮春温号召,以山风堡为基地,准备抵抗。他与阮春温在乂安北部地区与法军作战两年。阮春温被俘后,副将黎端雅率领起义军进入安山深林,继续与法军作战。但当干王运动彻底溃败时,副将黎端雅的命运却无人知晓。据近代文献记载,他在深林中受了致命伤。敌军俘虏黎端雅后,于1888年初将其杀害。
据家谱记载,黎端雅教堂正式建于1892年(阮朝成泰五年)。教堂建于黎端雅父亲黎文当先生的花园内。义安省芹王运动失败后,起义军被镇压,教堂被敌人焚毁。1924年(阮朝启定年),为了缅怀这位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黎端雅的子孙和起义军一起,倾尽所有,在旧地上建造了教堂。黎端雅教堂周围房屋林立,翠竹成林,香蕉丛点缀其间,构成一片宁静温馨的乡村景象。值得一提的是,教堂院内有两尊石狗雕像。这两尊石狗是起义军为纪念黎端雅当年饲养的忠诚动物而雕刻的。院内陈列的祭祀文物中最珍贵的是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黎家先辈的功绩。石碑原先安放在祭祀堂内,如今已移至院子中央,方便瞻仰。教堂内珍藏着与黎端雅及其黎家先辈生平相关的文物。得益于芹王运动的巨大声望,教堂也成为阮生色先生神圣情感的记录地。1904年,阮生色先生带着他的两个儿子阮生谦和阮生恭来此学习和探讨爱国问题。
阮氏慈教堂
阮氏寿教堂位于宜禄县宜长乡东楚村(现第11小组)。这座教堂以阮氏寿老师的名字命名。胡志明主席的父亲阮生色先生曾在这里接受红林地著名教育家阮氏寿老师的教育,学习知识和道德。
阮淳毓曾参与芹王抗法运动。1886年,卸任官职两年后,他正式开办学校,行医治病。他曾在南丹、清章等地任教,但最长的教学时间是在家乡。阮淳毓的学校招收的学生来自乂安、河静、清化、广平、南定等地。阮淳毓的教学内容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除了汲取儒家思想的传统知识外,阮淳毓的教学内容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心和人民情怀,并热心向学生传授知识。他认为,要救国,必须好好读书,积累知识,以教育人民,使国家富强,从而抵御外敌。在 30 多年的教学生涯中(1886 年至 1923 年),Nguyen Thuc Tu 培养了 400 多名成功的学生。其中,很多人成为了官吏,但仍然保持着真正的知识分子和爱国者的美德。他们是 Hoang Giap Dinh Van Chap、Hoang Giap Nguyen Duc Ly、Hoang Kiem 医生、Nguyen Mai 医生、Le Ba Hoa 医生; Vuong Dinh Tran、Nguyen Van Chan、Nguyen Thuc Dinh、Nguyen Viet Tuyen、Nguyen Sinh Sac和一等奖获得者Phan Boi Chau等副级官员...
Nghi Truong 公社的 Nguyen Thuc Tu 教堂 - Nghi Loc 区。
教堂建于1903年,长5.1米,宽4.7米,坐北朝南。堂屋一室两厢,屋顶覆以鱼鳞瓦。右侧镌刻“恭”字,左侧镌刻“慎”,体现阮氏笃笃的性格:恭谨谨慎。教堂内设有祭坛、祭品、医书和汉字著作。教堂设有柱门,门上雕刻着两头面对面的狮子。
1900年,阮氏秋思六十岁生日之际,全国各地的学子们为师傅制作了一面锦旗,以表纪念。锦旗宽1.8米,高1.6米,用木料制成,正面用汉字书写,饰以花绳,周围雕刻星号、菊花、卷轴、宝剑、酒葫芦和莲花等图案,内容饱含师傅的丰功伟绩。锦旗一直保存在招待所。1903年,教堂竣工后,学子们将锦旗悬挂在西屋,供大家欣赏。
党家庙遗址
这是见证了邓氏家族众多子孙成长和成熟的教堂之一,也是祭拜祖先(包括名人)的地方,也是见证当地革命运动的地方。然而,我们只介绍与特定历史时期相关的人物的贡献。因此,在芹王时期,我们只关注邓泰捷。
根据邓家祠堂中仍保存的族谱,邓青春家族从还后村(琼吕)迁至青章,是邓泰家第八代。
邓泰杰,本名邓泰海,嗣德年间中举人,在广治省任教,督导教育,后调任清化省安定县县长。法国殖民者入侵越南中部北部省份时,他反对一些官员投降的态度,于是“悬挂官印”,拒绝与走狗勾结,与侵略者合作。回到家乡后,邓泰杰响应咸宜国王的号召,参加干王运动,并积极配合德胜。他多次在家和教堂举行秘密会议,各地爱国学者纷纷前来,共商救国救民之计。邓泰杰(又名玄登先生)为起义军提供粮食。 1918年,他在荣市监狱被软禁10天后去世。
邓家祠堂内至今仍供奉着邓太仪和其妻丁氏环的画像,受到其子孙后代的供奉。邓家祠堂始建于阮朝(成泰八年),占地面积1260平方米。1995年,受损部分得以修复,但阮朝建筑风格依然保留。此前,这片土地上曾有教堂、房屋、卧房、城门、围墙等建筑……目前,这些建筑已全部修复。
1. 义安人民反抗法国殖民者的甲橹起义和芹王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许多义安爱国学者为这一伟大事业牺牲,如邓如梅、陈光真、阮永庆、张光恕、阮景西、阮辉演……他们与陈晋一起直接参加了甲橹起义;黄潘泰(宜禄)参加了芹王运动,后来被法国殖民者逮捕处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爱国学者的遗物未能列入名录。我们希望有关各级、各部门尽快重新列出这一时期的遗物,并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为子孙后代保护这些具有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遗物。 |
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