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写作的艰辛
(Baonghean.vn) 位于南忠河畔的周里乡(归合)纳兰村,居住着56户京族和泰族家庭。1963年,13户来自兴原县的家庭来此定居发展经济,与当地泰族同胞共同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建立了纳兰村。时光流逝,近50年来,同甘共苦,这里的人们携手共建了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纳兰村。纳兰村的魅力之一在于勤奋好学的精神,对学习和写作的渴望在每个家庭中都燃烧着……
(Baonghean.vn) 位于南忠河畔的周里乡(归合)纳兰村,居住着56户京族和泰族家庭。1963年,13户来自兴原县的家庭来此定居发展经济,与当地泰族同胞共同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建立了纳兰村。时光流逝,近50年来,同甘共苦,这里的人们携手共建了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纳兰村。纳兰村的魅力之一在于勤奋好学的精神,对学习和写作的渴望在每个家庭中都燃烧着……
村长张明山在与我交谈时,毫不掩饰他对孩子们学业成绩的自豪。虽然这是一个偏远的村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到目前为止,村里已有18名孩子在全国各地的大学就读;另有20名学生已从大学毕业并在县里工作。每次考试过后,各级学校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人数都在不断增加。
进一步调查发现,获得大学学位是当地人民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漫长的岁月里,纳兰人每逢寒冷的冬日,都要轮流背着孩子渡过南忠河去上学。洪水来袭时,人们就捐献竹子,搭建木筏和临时桥梁,供孩子们上学。更别提纳兰的孩子们曾经要徒步数十公里穿过森林,才能到当地高中上学了。
他们住在南忠村,据说同在一个村庄,但两人却隔着两岸。多年来,人们一直渴望修建一座桥,方便孩子们上学。如今,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两年前,135/CP项目投资修建了一座坚固的混凝土桥。但趟过小溪去上学的画面,仍然永远铭刻在许多人的记忆中。
正因为懂得祖父母的心愿和父母的艰辛,那兰家的孩子们常常互相鼓励,努力学习。好学的愿望战胜了日常生活的艰辛,他们互相效仿,考上了大学。在纯农业山区,一切开销都靠水牛和稻田,但在那兰,孩子上大学的家庭却日益增多。典型的例子有张明山、阮春平、阮春心一家,他们都考上了大学;还有胡德松一家,他们的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
张明山村长告诉我,纳兰村设立奖学基金由来已久。每逢水稻收获季,村里的家庭都会自愿向基金捐赠1万越南盾。这笔资金用于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并帮助家境困难的孩子。每逢中秋节或6月1日国际儿童节,村干部都会带着一沓厚厚的笔记本,送给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们,这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因为村里几乎所有上学的孩子都获得了这个称号。纳兰村仍然面临许多困难,但学习的渴望在每个家庭心中始终如一。
高维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