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彼岸”的梦想依然遥远

March 4, 2012 14:50

(Baonghean.vn)——整个义安省的海产品产量主要集中在琼琉县和演州县。仅在演州县,2011年水产品和海产品的捕捞量就超过1.8万吨,但创造这一成就的主要力量是小型渔船队,甚至是近岸作业的木筏。近岸海产品资源正在逐渐枯竭,只有走向远洋才能带来繁荣。然而,演州县沿海地区从小型渔船向大型渔船的结构转型面临着诸多困难……

(Baonghean.vn)——整个义安省的海产品产量主要集中在琼琉县和演州县。仅在演州县,2011年水产品和海产品的捕捞量就超过1.8万吨,但创造这一成就的主要力量是小型渔船队,甚至是近岸作业的木筏。近岸海产品资源正在逐渐枯竭,只有走向远洋才能带来繁荣。然而,演州县沿海地区从小型渔船向大型渔船的结构转型面临着诸多困难……


古代渔夫


负责奠碧乡经济的副主席石廷义先生十六七岁就出海了,他说,全乡有5000多名工人,只有860人在海上工作,其余的都从事与渔业相关的服务业,主要是海产品贸易。大量剩余劳动力去了工业园区。男性,到北方当工人,或者跟随承包商当建筑工人。还有一些人通过向……输出劳动力来到“应许之地”。马来西亚、韩国、中国……




准备撒网

十四五岁时,沿海地区的男孩们会被父母送去乘船出海,学习基本的捕鱼技能。首先,他们必须适应不晕船,然后还要做一些兼职工作,比如撒网、收网,还要为整个渔民团队提供餐饮服务。演洲渔民称这些学徒为“lien em”。在初入渔民时期,海员们必须学会如何面对风险。长大后,他们才能学会如何坦然接受。选择这份艰苦的职业,航海事业的风险不容忽视。

石廷义先生表示:仅去年,奠碧县就有四艘大型船舶遇险,其中一艘搁浅,无法再使用。此类事故往往会给渔民带来巨大的经济冲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无法恢复生计,如果得不到及时救助,很容易陷入债务和破产。

但这些风险似乎不足以吓倒那些敢于出海的渔民,正是海产品的利润让演州渔民们敢于破浪出海。很多人分享说:如果有机会借到钱造船,他们毫不犹豫地出海,因为每次出海大约需要5-7天,扣除所有费用后,他们还能赚到1000万越南盾左右。很多渔民看到了利润,但又没有资金造大船,只好接受只能靠岸不能出海的状态。不过,还是有人像武世光先生(桂清村-演碧-演州)一样,驾驶着48马力的小船出海。有些人因为没有资金,就到清化或南部省份花2-4亿越南盾买二手船,以此来维持出海的生计。好吧,等我们有足够的资金再买一艘更大的船吧。

买得起旧船,甚至小容量摩托艇的渔民并不多。田金、田玉、田海和田碧乡的大多数渔民仍然使用划艇,甚至用竹筏捕鱼。沿着田金和田海的海滩漫步,我们看到停泊着许多船只,其中大多数都很简陋,没有配备任何机械设备。

摩托艇和大型船只都停泊在小溪里,而这些小溪只占很小的比例。在海滩上,我们遇到了年轻的渔民范文南。他从10岁起就会出海,因为觉得出海太难,就离开村子到工业区当工人,但19岁的他还是不得不重返大海。他仍然带着自己的小筏子,不辞辛劳地前往离岸几十海里的海域捕捞海鲜,希望早日有钱买船。但对于每天40-50万的收入来说,这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范文梅先生(安盛村-田金村)已经快80岁了,仍然要出海捕鱼来维持生计,因为他的孩子们也很困难,帮不上什么忙。

他吐露心声:“或许这辈子我都不想再拥有一艘船出海了。”这位老人从事航海行业已有60多年,他已经记不清换过多少只竹筏了,因为每只新的竹筏最多只能用半年。来到演洲,沿着海边漫步,这些老人大多不得不自己打工养活自己,因为老了没人依靠。

至于老渔夫武文努(Quyet Thang 村 - 田碧)则视大海为他的灵魂伴侣。他已年届77岁,却依然生活在船上,在海上漂泊的时间比在陆地上停留的时间要多。年迈的他没有自己的船,只能在村民的船上帮忙。他理解大海,就像理解他的灵魂伴侣一样,无论悲伤、快乐还是愤怒。

有怒先生在船上,大家都安心了,因为他有辨别风向的本领,看浪高低就能知道何时风平浪静,何时有风暴或波涛汹涌。怒先生说,他生来就与大海结缘,看到渔民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生意不好,摩托艇的船主们都聚集在岸边捕鱼。渔网总是掠过淤泥,一路上虾、鱼、蟹、螺全都卷了上来。这种捕鱼方式,让近岸的海产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摩托艇靠近岸边,也让小划艇和木筏的船主们担心失业。很多小船的渔网都被摩托艇的螺旋桨扯破,甚至翻船?!


悲伤渐渐消散


我曾许诺自己,很快就要进行我的第一次海上旅行,但经过几十个“计划”,我终于实现了出海亲眼目睹渔民辛劳的梦想。那天是龙年(2012年)二月初一,春节假期已经结束,渔船也真正进入了新的营业季节。我有幸跟随演璧乡(演州)的渔民们出海捕鱼。


直到傍晚,我们四个“船员”才终于顺着万溪,穿过河滩,准备出海。在此之前,我偶然结识了渔民武世光(48岁),他从事渔业已有30多年。我打电话问他能否一起去钓鱼,他说:“我们只在近海捕鱼,不出海。” 再问下去,我听到他忧伤的声音:“去年生意亏了,所以暂时不出海了。” 这位面容如海浪般棱角分明、布满皱纹的渔民,梦想着靠海致富。在海上漂泊多年,他仍然只有一艘48马力的小船。武世光先生曾多次驾驶这艘小船出海。虽然他没有条件买大船,但他也不想比那些载客量是他小船两三倍的船差。

他曾说:“要赚钱,就得大手大脚,拼命干。我们资金不足,就得冒险,才有机会发财。”然而,到了年底,他算了一笔账,看到全年亏损两千多万,啧啧称奇:“还是回海里去吧,这样出海,会‘害死’我们的!”于是,带我出海的承诺只好搁置:“等我买了船,才放你出海。”——他狂笑着说道。但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买船安心出海。现在,造一艘90马力左右的新船,要花10多亿越南盾。以前出海,有几趟能赚几千万越南盾,现在回海,运气好两天的捕鱼,也只赚了一两百万越南盾。不过,也有出海损失惨重的,出海的人都习惯了,只能接受现实,回到岸上,准备下一次出海捕鱼。


与我们同行的太巴禄(Dien Bich - Dien Chau)先生也分享了他的故事:“我们渔民,算下来,每年除去吃饭、生活费,除去遇到风雨浪高不得不待在家里的日子,大概能挣个一亿,再过十年才能买一条大船。”年近五十的禄先生,捕鱼三十多年,到现在还没买自己的船,只能去别人的船上当打工仔。


我们的谈话在船主下令收网时结束了。我又一次目睹了渔民们经常遇到的倒霉事。网破了,只捞到几条不到1公斤的鱼!一张原本用来捕虾的备用网也掉下来了。几轮撒网收网之后,只捞到几条鱼和几条螺,船主便掉头靠岸了。

等待潮水涨起,渔民们围坐在昏暗的电灯泡灯光下,等待着渔船靠岸。几杯酒下肚后,渔民武世光说:“以前他得带着妻儿去咸新(平顺省),但最终还是得回到大海。” 虽然他知道这是一份充满风险和灾难的职业,但对于这个饱经风霜的男人来说,这就像“因果”一样降临到了他的生命中。


那一晚也是我第一次在渔船上睡觉。折腾了一天,我睡得很香。天刚蒙蒙亮我就醒了。我们夜钓小组的人都已经起床,正在收拾渔网缝补,准备下一趟出海。张光先生说,这一趟出海至少损失了100多万越南盾。对我来说,那次初次出海并不愉快。但我突然想到,这里的渔民们,出海空手而归,已经习以为常了,重要的是他们始终有一颗坚守在海上、迎着风浪出海的心。不过,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各级政府对这些勇敢而有耐心的渔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尤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