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和弘扬义安省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

July 15, 2012 16:24

义安省山区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文化多元而丰富,每个民族都独具特色。面对文化交融和传统文化认同的消亡,保护和持续弘扬少数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精神,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

(Baonghean)-义安省山区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文化多元而丰富,每个民族都独具特色。面对文化交融和传统文化认同的消亡,保护和持续弘扬少数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精神,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

令人痛心的是,许多人对传统价值观漠不关心,棚屋逐渐被出售或被新建房屋取代,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手工艺人和人士越来越少。少数民族学生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母语,年​​轻一代只能说不能写。泰族、科穆族和托族的锣、钹、排箫、唇笛等乐器,以及蒙族、科穆族和奥都族的铁匠铺和纺织业,也在许多村庄逐渐消失……文字、风俗习惯、民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被遗忘。奥都族过去有自己的文字,但如今很难找到能用本族语言数到10的人。保护和发展乌都族的项目也投资开设了乌都语教学班,但由于掌握乌都语的人数仍然太少,词汇量有限,这种语言的交流发展往往需要借助外来语言。目前,义安省各少数民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流失。由于地区间和民族间频繁交流,民间歌舞逐渐融合。年轻一代对此不感兴趣,而作为手工艺人的老一辈也几乎没有机会传承这些传统文化。

近年来,党和国家重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投入和发展,各项规划和政策为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带来了切实的成效。



泰国民歌俱乐部在北山乡(Quy Hop)Vi 村进行练习。
照片:Thu Huong

近年来,在文化领域,义安省注重投入,出台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政策,例如,省民族委员会每年主持制定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84/2006号决定。省民族委员会组织开展文化遗产的收集和保护工作,开设的蒙语、泰语和乌都语教学课程卓有成效。各地的泰语俱乐部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掀起了保护和学习民族文化的热潮。许多人士致力于古都的保护,例如山文平先生、罗庆川先生等。

乂安省许多似乎已经丢失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价值都得到了恢复:桂峰九室寺、桂州清岩寺、北山乡(桂合)维村文化村、辉寿村(祈山省友剑乡木村)保护、祥阳县“泰国排箫保护”项目实施、昆强县文化俱乐部成立、奥都族文化村建设与保护……除了这些物质价值外,精神价值也不断得到保护和弘扬,节日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

近年来,义安省举办了2008年少数民族文化节、2011年少数民族艺术展演节等比赛和节日,为各民族人民创造了健康的运动场和文化交流机会。

虽然传统文化价值方面有所投入、保护和发展,但与少数民族的文化深度相比,修复、保护和保留工作却显得微不足道。在物质文化方面,据初步统计,全省目前仅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村落(古村落)54个,其中泰族村落46个,蒙族村落2个,托族村落4个,科穆族村落2个……

文艺创作团队的发掘和培养、文化形式保护研究以及资本的保护都呈现出诸多令人鼓舞的迹象:在乡镇和乡村,泰文、乐器、乐器使用以及民歌民舞的教学俱乐部日益壮大。排箫、笛子等传统乐器的制作课程也受到年轻一代的欢迎。《义安周末报》的“保护古都”专栏以及政府向杰出人士提供的无偿资本,正日益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决心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价值。


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