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族村团聚

June 18, 2012 15:35

(冯宪光)- 在乂安边防部队南坎站站长阮仲荣中校的推荐下,我们走访了奇山县南坎乡南建村。

到达老月雄村长家时,太阳已经爬上山顶,金色的阳光洒在南千山谷上,衬托出边疆乡村自然神奇的美。当村长、村长和广大群众代表热情欢迎我们时,一切徒步的劳累和艰辛仿佛都烟消云散了。老赛平村长风趣地说:“我当了这个公社党委书记29年,退休5年,接待过很多干部、很多各级记者,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待过一位诗人。真是高兴!” 主人和客人手拉手,无话不谈,仿佛相识已久,敞开心扉。

南谦村共有142户342人,全部是苗族,其中以老族居多。这是该村的一大特色,党和国家的政策也因此更容易被群众接受和信任。



种植生姜是奇山县人民新的经济发展方向。
照片:Thanh Le

过去,南建村依山而建,人们的生活主要依靠烧田种植鸦片。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很多孩子。种植鸦片无异于自残,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吸食鸦片的瘾君子。此外,疟疾几乎家家户户都饱受折磨。贫困和疾病缠身,常常被坏人煽动,被迫迁徙到邻国,寻求苗王的庇护和安宁。“幸好当时有党和政府的政策,边防部队的密切引导和帮助,我们才得以下山。从此,南建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长刘赛披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南谦村的村民们现在懂得如何控制生育(每户只有2到3个孩子)来维持生计,也懂得如何照顾孩子的教育。6岁以上的孩子都能上学。大多数家庭都拥有坚固的房屋,大大减少了轮耕的需要。边防工作队真正成为了村里的核心家庭。战士们了解村民们的种种困难,村民们也向战士们请教各种问题。正因如此,多年来,南谦村各方面都保持了稳定。

南谦村的人们勤劳勤恳,从清晨到深夜,家家户户都关着门,从老人到孩子,只要不上学,就到田里干活。有人打柴,有人给水牛割草,一天要来回好几趟。村里有些年近百岁的老人,比如村长刘赛披的母亲,仍然每天去田里扛柴,扛草,爬山几个小时。勤劳节俭是蒙族人的本性,但他们仍然很穷。如今,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饲养水牛。在南谦村,水牛常年在森林里放养。全村人都圈起一片森林,让水牛在那里自由游荡。如果哪家需要帮忙,他们就带一头回家照顾几个月,然后再卖掉。

问题是不知道种什么、养什么才能赚钱?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却始终没有答案。过去几年,我们开展了不少项目,比如种植李子、橙子、柑橘、菠萝、生姜……但收效甚微。到了收获季节,糖却卖不出去,因为糖没有变成糖。卖不出去,吃不完,只能烂掉。真是可怜。人民对上级的信任度或多或少有所下降。因此,南疆人仍然像以前一样,靠种草养牛为生。

几十年前,南建村几乎没有人上学。他们为什么要读书写字?没人能回答。12到13岁的女孩被迫成为妻子。13到14岁的男孩每晚都去其他村庄吹笛子,想方设法抢老婆。生活就这样恶性循环。多子女的年轻家庭持续贫困。

自从我们下山那天起,学校由国家修建,来自低地的教师们全心全意地教书,边防部队也积极宣传动员,为学生们提供午餐资金和大米。许多干部和村里的老人以身作则,送孩子上学,许多苗族孩子成为教师、工程师等,为改变全民意识做出了贡献。目前,南谦村有一所小学,有10个教学班,140名学生,其中一年级2名,二年级2名,三年级2名。几乎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南谦村自豪地拥有93名初中生、78名高中生,以及8名已在省和中央大学就读和正在就读的孩子。

尽管还有许多困难,生活还不充实,但南谦人民始终对党、国家和边防部队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因为现在村民们生活集中,有小水电站的电照亮了白天,早晚都快乐,可以下田干活,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威胁或逮捕。

村里的长者指着南坎边防站说道:“边防士兵就是村里的人。他们唯一没做的事就是把妻子抓走,尽管很多蒙族女孩都想被士兵抓走。”……


弘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