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碎的纸工艺品
(Baonghean)——日益狭窄的消费市场和低利润,使位于义禄县义风乡的风富都纸艺村面临消失的危险。2007年,该村共有70户家庭参与生产,如今只剩下25户。
没有人知道宜风乡(Nghi Loc)的造纸业始于何时。村里年纪最大的人只记得自己生来就有这份职业,并不断将这份职业传承给子孙后代。风富村村长范文林先生说:“我家从父母那一代就一直从事这项职业,我已经做了近50年。全乡只有我们村从事这项职业,所以这种产品就叫‘风富造纸’。”
生产纸张的所有阶段都是手工完成的。
虽然制作杜纸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但即使是聪明人想要学习这门手艺,也必须花费近一年的时间掌握技能,才能制作出令人满意的质量纸张。制作杜纸的原材料是栲木和杜树。这些树木主要集中在河静省的山区和义安省的桂丰、祥阳、奇山等山区。栲木的叶子和树皮都被剥去,只留下里面的果肉和硬芯。然后,将果肉与石灰揉捏,在炉子上煮约12个小时。煮熟后,将其取出并浸泡在冷水中,沥干所有石灰水。将栲木树皮洗净后,放在平坦的石头上,用杵捣碎约30分钟。继续将粉末与水混合,铺在装有粘土的模具上,在阳光下晒干,即可制成杜纸。
过去,丰富都纸在全省广泛使用,人们用它来制作纸扇、熏香、鱼卷……因为丰富都纸气味芬芳,质地轻薄耐用,所以生产多少就用多少。曾经有一段时间,全村人都生产,买卖双方争相抢购,村里每天都像过节一样热闹。杵臼的敲击声响彻整个村庄。夏日午后,走进丰富都村,映入眼帘的是洁白的都纸。这里许多家庭都靠着造纸业摆脱了贫困。2007年12月,丰富都纸艺村被正式认定为省级手工艺村。
虽然造纸不像其他行业那样能带来丰厚的收入,但造纸所需的资金和时间都很少。通常人们只在淡季造纸。造纸原料来源丰富且廉价,因此生产成本很低。阮文河家是村里造纸最多的家庭之一。她说:“造纸不像种地那么费时,而且老人和孩子都能做。我们家每月靠造纸能赚到大约200万越南盾。”另一方面,这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传统职业,我们要好好传承下去,如果有条件,我们会进一步发展。
话虽如此,冯富村的纸艺制作业目前面临诸多困难,消费市场日益萎缩。此前,纸扇和制香业是冯富村的支柱产业。如今,纸扇已不怎么使用,归州的制香业也转而使用河内产的纸,因为价格更便宜。冯富村的纸主要卖给出海的船只,用来包裹鱼。有时,海况不好,船只搁浅,制作出来的纸也不知道卖给谁。而且,所有工序都是手工完成的,一个人制作一张纸可能需要2-3天的时间。下雨天,成品纸无法晾干,只能放在室内。晴天时,手工艺村每天平均能制作150张纸,但下雨天则只能制作20张左右。
由于产品销售困难、收入减少,很多农户被迫转行。2007年,全村有70多户人家参与,现在只剩下25户。保留着这门手艺的农户也都是小规模生产,最大的一家只有50个模具,大多只有15-20个模具。村里的工人渐渐地放弃了这门手艺,到很远的地方打工,只有老人和孩子参与其中。村里的年轻人如果上不了大学,就会去工厂打工或者出去打工,但绝对不会留在家里学习这门传统手艺。虽然他们从事这门手艺很久了,但村里已经没有人是真正的手艺人了,这门手艺正在逐渐消失。
风富都纸艺村民的愿望是得到政府的关注和帮助,能有一位“救世主”来维护祖传的工艺,等待时机发展。
范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