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动员工作的重要作用
黎鸿峰总书记(1902-1942)是义安人,是国际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坚定革命战士。在20世纪30年代初最艰难、最复杂的时期,他主持了党的工作。
(宝恒)黎鸿峰总书记(1902-1942)是义安人,是国际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坚定革命战士。在20世纪30年代初最艰难、最复杂的时期,他主持了党的工作。
黎鸿峰同志接受了扎实的军事和政治理论训练,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曾与阮爱国领袖密切合作,因此他对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以及党的群众动员工作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评估《印度支那革命中无产阶级的作用》的报告中,他指出:“要加强党的无产阶级核心力量,尽可能多地吸纳无产阶级分子进入领导机构,确保党的无产阶级领导,并在一切革命运动中正确贯彻无产阶级的阶级政策。为了完成这些日常任务,首先必须利用一切合法手段建立广泛的群众组织。”在借鉴苏维埃革命的经验时,他指出失败的原因是“我们党还没有与群众紧密联系”。
1935年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由黎鸿峰同志积极筹备,他在这次大会上当选为党的总书记。大会“通过了政治决议和关于动员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士兵等工作的决议……”。这次大会标志着党的组织重建,并肯定了黎鸿峰同志在制定斗争战略和策略、团结群众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1936年7月,黎鸿峰同志召集并主持召开了党中央会议,决定在印度支那制定新的战略方针和革命策略。会议决定建立印度支那反帝人民统一战线,将各爱国阶级和阶层团结起来,投入革命运动。这是黎鸿峰同志领导的党独立自主、创造性思维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1938年3月29日至30日,在谭泰日村召开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秘密会议上,黎鸿峰同志和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成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的自省精神,全面回顾了党的建设和发展、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体系的建立,以完成党的中央任务,并建立印度支那民主阵线。由于黎鸿峰同志领导的党的正确政策和决策,1938年和1939年初,尽管祖国的法国政府日益右倾,我国群众的斗争运动仍然得以保持、发展,并取得了有意义的胜利。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党的组织领导能力都迅速提高。
Tran Thi Thanh 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