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窟里的“慈善课”
(Baonghean)-两年来,贫民窟的孩子们已经习惯了志愿者学生们的到来,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和孩子们之间产生了亲近感,也得到了家长们的疼爱,如同亲生孩子一样……
每周三下午、周六下午和周日下午,清荣志愿学生俱乐部的学生们都会来到荣市永新坊古仙河畔的水上村庄,为孩子们上课。学生们主要教授以下科目:数学、文学、英语、化学……阮氏华(荣大学)是这里志愿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她说道:“过去两年,我们班的规模一直保持在11到13名来自古仙河畔渔村的学生,但大多数学生仍然是来自‘夜屋村’的孩子。‘夜屋村’这个名字也是我们志愿学生取的,象征着雨季的景象。雨水淹没了小屋,人们不得不在‘夜屋’(小船)上生活。”
清荣志愿者俱乐部学员举办“慈善课堂”
慈善班的最初几天非常艰难。阿回忆说,当时村里的人们对我们并不热情友好,因为在此之前,村里也来过一批学生,但只教了一小会儿就没再来。“所以他们不信任我们,觉得我们会一走了之,不会改变他们,也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帮助。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说服他们,然后用我们的热情,定期来教孩子们,来证明这一点。渐渐地,他们信任我们,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
由于父母辛勤工作,诺克社区的大多数孩子都要帮忙赚钱,没有太多时间学习。男孩们去钓鱼,女孩们下午则去荣市卖鱼。看到孩子们这么辛苦,学生们更加心疼他们,也更加努力地定期去看望他们,弥补他们的不足。学生们把诺克社区居民曾经的四间小屋之一的教室翻新,从把地板弄平整到可以坐,做成桌椅,再到加了竹席以便在刮风下雨时遮盖。教室虽然简陋,但已经连续维护了两年。
阮氏红(荣市医科大学)在这里教书已有一年,她分享道:“志愿服务的第一天,小组成员带我来到了这个吊脚楼社区。当时正值雨季,水漫到地面。我站在河对岸,看着孩子们划着小船来接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我以为这样的场景只存在于西南地区,却没想到在荣市市场后面,在熙熙攘攘的街区,在那些高楼大厦旁边,竟然还有这样的地方。我突然有了一种莫名的归属感!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这里教孩子们书,直到现在。”
上课上到一半,看到楼下有个黑影,孩子们欢呼起来,纷纷跑出来迎接。原来是武氏玄老师(荣市大学应届毕业生)。玄老师在这里任教多年,深受孩子们爱戴。据群里的孩子说,玄老师是最热情的人。有段时间,孩子们正在复习期末考试,还要帮父母钓鱼卖鱼,白天没时间学习,玄老师就晚上来给孩子们辅导功课。有时候天很晚,这位女学生甚至睡在简陋的茅屋里,第二天一早又赶回教室上课。 Huyen说:“我真为他们感到难过。很多天,晚上九点十点,他们还没吃饭,因为他们要和父母一起工作。他们早上四点半就起床,所以没时间学习。我晚上还要补课,很多天我甚至睡在这里。但这是他们最后一年了,我的学业非常繁忙,没法经常来教他们。有时我会抽出时间去看望他们,问问他们的情况,以缓解我的思念之情。”
学生们的善心也得到了回报,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从他们开始辅导的那天起,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就不断提高。刚开始教的时候,有些学生已经读二年级了,但还没有背下字母,但一段时间后,他们就能流利地读写了,有些甚至取得了像黎氏莺(3B年级,荣市荣新小学)这样的优秀学生。上个学年,有5名学生获得了高分。“他们聪明伶俐,但因为没有时间学习,成绩很差。但他们都很可爱、有爱心、很听话,也听哥哥姐姐的话,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他们逐渐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阮氏华分享道。
不仅要教书,还要激励学生继续上学,而不是中途辍学。永新中学九年级学生黎文图(Le Van Tu)曾多次因为自尊心低落和对家庭状况的失望而想辍学。志愿者“老师”们必须不断鼓励他,并与他的父母沟通,说服他们让他继续上学。
学生们的真挚关怀,感动了村里的人们,他们竭尽全力送孩子们上学。40岁的黎文年先生坦言:“我们都是广平人,生活非常艰苦。我们的生活被认为很‘黑暗’,我和丈夫都不识字,所以看到孩子们上学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还有兄弟姐妹们自愿来教我们,这真是再好不过了。我们用米饭、茄子和空心菜,努力让孩子们学会读书写字,让生活更加美好。”
何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