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文化

DNUM_CAZBCZCABC 18:59

我有个朋友,像鬼一样忽隐忽现,挺有意思的。平时日子过得好,你从来没想过会接到他的约见或电话。你不说还好,哪天他突然打电话来问你近况,到时候你借不借钱,就算是大恩小惠了。

(Baonghean)-我有个朋友,像鬼一样忽隐忽现,挺有意思的。平时日子过得好,你从来没想过会接到他的约见或电话。你不说还好,哪天他突然打电话来问你近况,到时候你借不借钱,就算是大恩小惠了。

有一两次,大家都很乐意帮忙。三四次,他们就顺其自然了,毕竟是朋友。五六次,有些人开始感到厌烦,试图躲着他。这家伙现在成了一个传奇,每次朋友聚会都会被嘲笑。这只是一个小故事,但它让我思考社会上越来越盛行的“麻烦”文化,而不仅仅是我的朋友。

说到“惹是生非”的文化,我不确定它究竟是社会的弊端,还是普遍的趋势。因为,无论大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难以脱离个人利益。然而,当我们的求助变成了对他人的索取和麻烦时,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是否高估了自己和与他人的关系,以至于赋予自己对他人索取这索那的权利?是因为他们心胸狭隘、斤斤计较,还是我们太过无情、太过无所顾忌,甚至太过无耻?我们该如何把握界限,才能让我们与他人的关系真正成为“互惠互利、互惠互利”的关系?


我们亚洲人历来重视爱与忠诚,并以此作为处世处事、处世处世、处世处世的原则和道德准则。但在要求别人对你忠诚(更遑论爱)之前,不妨先想想自己是否也曾对别人忠诚(爱)过?如果你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愿牺牲个人利益,那么请不要要求别人为你而活,也不要要求别人给予你任何东西,哪怕只是一件小事。

西方哲学家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先要善待他人。如果不得不向他人提出要求或请求,请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想想这会不会给对方带来麻烦或尴尬,我们与对方是什么关系,彼此之间有哪些责任和义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自觉自立,避免对他人提出要求,避免给周围的人带来一些麻烦,那么社会就会更加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清晰、纯粹,也更加温柔宜人。


这么说,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生活中相互依赖和依靠的必要性,因为没有人能够离开身边人的帮助而生存下去。“河有弯,人有弯”,家人、亲人、朋友,是我们在风风雨雨中可以依靠和信任的人。但无论河流多么曲折,最终都会流向大海,一个人无论多么艰难,都要懂得站起来,用自己的双脚行走,而不是永远依附和依赖别人,不是吗?当今社会的问题,就是那些被动、懒惰、不愿独立行动的人,总是等着别人为他们生活和工作。这样的人,能做什么呢?或者,他们只是身边人的负担,虽然留下他们是罪过,但离开他们又何其可惜,我们又如何能承受呢!


回到我的朋友,我已经很久没见到他了,不知道他是否还会跟着这个人,打电话求助,有需要的时候就去求他,但平时却不见踪影?有时我会生气,但回想起来,更多的是惋惜,因为这样的人,往往不会想到,比起一点小恩惠,他们之间彼此的尊重和爱意,究竟有多大。而你,读着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打算拿起电话,给一个你从不曾谋面的普通人打电话,甜言蜜语地求助,却没想到,对方很可能正愁眉苦脸地跟你说话呢?


Hai Trieu(来自巴黎的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