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青松老师与椰林文化的怀旧

January 22, 2013 11:06

听说功勋教师阮青松的作品《朗椰子民俗》刚刚荣获2012年义安省科技创新奖,我立刻去他家祝贺。这并非“见了有钱人就跟他攀亲”,年纪也相差很大,但毕竟出生在同一个农村。而且,他获奖的作品写的是他的家乡朗椰子……

(Baonghean)-听说功勋教师阮青松的作品《朗椰子民俗》刚刚荣获2012年义安省科技创新奖,我立刻去他家祝贺。这并非“见了有钱人就跟他攀亲”,年纪也相差很大,但毕竟出生在同一个农村。而且,他获奖的作品写的是他的家乡朗椰子……

他家的小房子掩映在高楼林立的楼宇之中,花园里大多种着与乡村相关的野生植物:苹果、番荔枝、芒果和柚子。在城市生活了60年,他依然保留着乡村的性格,从言谈举止到生活方式,都体现着他的乡村气质。他简短地介绍自己:“我1935年出生于都阿(Dua),也就是现在的长山乡(Tuong Son),也就是安山(Anh Son)。18岁那年,我离开家人和家乡去求学,后来在义安师范学院文学系担任讲师,直到退休。《都阿郎民俗文化》这部作品几乎汇集了我一生的点滴,从童年记忆到接触和利用上一代人的经历。”



阮青松老师。

读过《多朗民俗》,任何人都能感受到作者对故乡传统文化的热爱。多朗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自然风光秀丽富饶,文化传统历经世代传承。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星辰的更迭,许多昔日的美好景象已然消逝,再也回不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断,如今的年轻一代几乎无法理解故乡的源头。“每次回到家乡,我都会为景色的变化而震惊,有时甚至会感到震惊。村庄结构和空间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文化传承的中断。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及时记录这些古老的痕迹,并与老一辈们交流,收集和保存关于故乡的珍贵文献,希望我的子孙后代能够了解历史的脉络。收藏并珍​​藏到退休,才有条件完成它。”——阮青松老师分享道。

《都郎民俗》共计300余页,勾勒出这片土地上民俗文化的基本面貌。同时,作者用大量篇幅(约150页)刊登了在各个村庄流传的诗歌和文学作品。都郎指的是如今包括长山、兴山、德山和花山(安山县)在内的土地。这里曾是义安的文化圣地,“一是京城,二是都郎”的说法至今仍在流传。

昔日,在关朗乡(现长山乡)福田村上村的村社里,曾流传着这样一句对联:“义静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可比京城”。这片土地地形多样,有山有林,有河有溪,有平原有堤岸。交通便利,商贸兴旺,景色迷人,码头上船来船往,熙熙攘攘。这里的每一座山峰、每一处河湾、每一片田野、每一个村落,都蕴藏着一个个传说,或承载着人们的骄傲与憧憬。布雅(布雅)和莲池(莲池)建筑群是椰林乡人民的文化象征和学习的渴望:“莲池,布雅清澈见底,南江倒映着金黄的玉米,美不胜收。” 南江宜居宜业,各地居民纷纷迁徙,共同打造了繁荣昌盛、绿意盎然的乡村景象。当时,杜阿市场在义安省的繁华程度排名第三(仅次于荣市和良市),因此有句俗语:“渡口之下,繁华市井之上,两旁是西街和客街。”

丰富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来自各地的人们来到这里与原住民生活,带来了家乡的精髓,也为多阿朗这片土地的多元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首先,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条件优越,各种职业种类繁多。除了原住民的林业开采、刀耕火种、放牧牛羊和水牛以及制作动物骨胶外,还有一些从其他地区传入的职业,例如造船、捕鱼、锻造、编织和贸易。由于物产和原材料的多样性,多阿朗的居民也热爱生活。与其他地区相比,这里的菜肴种类繁多,其中最典型的是用玉米、野生竹笋和糖蜜制成的菜肴。

作为义安文化的一部分,多朗人性格坚强果断。早在15世纪,这里的人就聚集起来追随黎利的军队,为保哀和卡闾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并开辟了通往林城的道路,攻占了被明军占领的义安城。西山王朝时期,黎国桥兄弟筹集军粮,支援光中国王建立辉煌功勋,并被授予“英烈同权齐辉树桥武霸”的称号。芹王王朝时期,多朗人成为黎端雅的可靠力量,协助他修建了山峰城,并攻占了被法国士兵占领的多朗堡。在党的领导下,从义静苏维埃的鼎盛时期(1930-1931年),到八月革命(1945年),再到两次长期抗法抗美战争,多朗乡人民在各个历史阶段奋起反抗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奴役。1999年,国家授予长山乡“人民武装英雄”称号,正是对这里人民爱国主义和勇敢精神的认可。

第三章(多朗乡土民俗文化的体现)可以说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功勋教师阮青松基于丰富而深入的收集和研究资料,系统地梳理了多朗乡土的文化特征,涵盖物质和精神层面。从居住建筑到生产工具、服饰、民居、寺庙、神社、祠堂以及各种风俗习惯,这里的人们都自觉地营造着独特的氛围。尤其是民居、寺庙、神社、祠堂等体系的存在,生动地展现了深厚的文化传统,有助于展现多朗乡土的古老文化特色。与越南其他乡村一样,多朗乡的人们也通过宗教活动来寄托他们的精神生活,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感恩,祈求风调雨顺、繁荣昌盛和身体健康。尤其是在多朗,天主教徒的人数相当可观。这里的天主教徒和非天主教徒始终和谐相处。因此,这里流传着许多感人至深的歌曲:“我们既是天主教徒,也是非天主教徒,无论宗教信仰如何/我们拥有同一个祖国,同为祖国的悲痛”,以及“不分宗教信仰,彼此相爱/阿门,我不关心你,香烟不关心你”。此外,这片土地上还有泰族人的身影,但世世代代,京族和泰族人民共同努力,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书末的引言和诗歌选摘,帮助读者领略多朗村的自然风光、乡村风光以及人民心灵的魅力。阮青松先生在《多朗民俗文化》中所收集的大部分内容,如今已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战争、洪水、村庄迁移)而被带入“记忆”。过去的文化特征如今已成为沉淀,在老一辈人的心中成为怀旧之物。对于我们大多数人——80后来说,那些旧有的文化特征已然变得陌生,这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它们已不复存在。或许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作者在结语中向地方官员和民众提出了三点重要建议:正确认识家乡传统文化价值的质量和数量;抵制自满自足;建设社会人文环境。

读着《多朗民俗文化》,我仿佛置身于清凉的溪流中,真心为能与家乡的文化层层交融而感到欣喜。除了这本书之外,功勋教师阮青松还完成了《安山县传统文化》一书,并计划启动“安山古村落”项目。多朗和安山的人民都对他心怀感激,因为他,我们祖国的许多传统文化价值才得以保留!


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