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得分:不够但不能淘汰!

March 22, 2013 22:06

(Baonghean) - 最近,是否取消大学入学考试最低分数线的问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

(Baonghean) - 近期,是否取消高考分数线的问题成为热议话题,受到众多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关注。长期以来,是否将分数线纳入招生程序一直备受争议。分数线的缺点主要体现在确定分数线的依据、分数线的僵化和不灵活性,以及​​由于分数线“过高”而导致大学招生名额不足的命运。本文作者就是否取消高考分数线发表一些个人看法和评论。

最低分数线是否是大学筛选招生质量绝对准确有效的方法?未必如此,但在现行的大学制度、招生流程和审批程序以及质量控制规定下,取消最低分数线并非明智之举。在高校竞相涌现、“空降”录取通知书现象盛行的背景下(考生甚至不了解自己“误入”的大学的面貌、声誉和质量),最低分数线是确保大学培养最低质量门槛的唯一屏障。虽然最低分数线相对公式化,缺乏针对不同行业和职业的灵活性,但至少它可以对招生质量进行初步评估和认可,避免出现为了满足许多大学的招生名额而盲目招生的情况。这个问题的后果是,学生最终分到错误的班级,要么因为课程要求过高而辍学,要么毕业后知识和技能存在差距,难以找到工作。这两种后果都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金钱,导致社会因优秀劳动力短缺而停滞不前。

每逢考试季,最低分数线问题总是被反复讨论,是因为大家都承认这项招生制度存在漏洞和不足。许多人将越南的大学招生程序与外国进行比较,坚持认为应该取消“三统”考试,只保留像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的毕业考试(录取将基于毕业考试成绩和学业记录)。另一些人则认为,大学应该在招生方面更加自主,尤其是对许多大学、不同院系和专业设定固定的最低分数线,这种做法是强加的,毫无根据,也不公平。这种说法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在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之前,我们必须彻底了解越南的教育背景。首先,高中毕业考试未能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能力。考试中的负面因素仍然普遍存在,导致高中文凭变得不再具有一定的价值,反而更受追捧。以学业成绩为依据的招生也行不通,因为与考试中的负面因素类似,打分和卖分现象一直是学校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在专科学校和精英班,为了掩盖学生学习状况的偏差,许多老师对那些拥有“鬼成绩单”、成绩优异的“菜鸟”视而不见。问题是,当通识教育仍然存在诸多缺陷时,我们该如何依靠它来招生呢?

其次,目前仍然缺乏对高校质量进行管控和定期检查的约束机制,因此不可能让高校在招生甚至培养方面拥有自主权。因为如果高校培养没有门槛,教育体系将何去何从,下一代劳动者又将何去何从?如果要消除门槛分数,就必须对高校获得教育部认可必须达到的标准做出具体规定。我们可以参考国外对高校质量进行评估、排名和管控的方法:教育部发布具有一定标准的通用培养方案,高校在培养内容和课程设置上拥有自主权,但必须达到上述标准。每隔一段时间(可能是五到十年),教育部都会组织一次检查,检查高校的培养质量(设施、学生成绩、留校率等),这迫使高校必须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才能获得教育部的认可。此外,教育部还设立和赞助多家媒体机构(例如,法国有专门为学生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杂志《新生命 - 学生》),并每年对大学进行评估和排名(评估标准包括与企业或外国大学的关系、论文数量、科研水平、学生毕业后3-6个月内的就业率、学生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工资等)。由此可见,要实施这种“开放自由”的招生程序,需要一整套严格的监管体系来严格控制培养质量,而不是像我国许多人仍然认为的那样,“出国读大学很容易”。

话虽如此,越南目前尚未废除最低分数,或者更大胆地说,废除“三统”考试。我们仍然需要进行更彻底、更深刻的改革,而不是照搬照抄,敷衍了事、敷衍了事、徒劳无功,甚至治标不治本。当然,大家看到的缺点,例如最低分数的刻板僵化,可以通过实施更灵活的考核机制来改善。例如,与其给出固定不变的分数,不如通过改变考试科目的系数,根据行业、区块等因素计算最低分数。以上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例子,作者粗略地给出了一个示例,以证明最低分数制度并非完美无缺,但可以改革得更加完善。至少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下,这仍然是最优方案。

又一个高考季即将到来,学生、家长和学校都面临着诸多担忧和压力。高考季的种种弊端,包括负面考试、旧有招生制度等等,都在社会上不断被提及。如何完善国家的教育体系,如何让社会日益进步,是民众永恒的课题,也是主管部门的难题。为了模仿这个国家、模仿那个国家,争论一两天,能解决上述问题吗?还是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审视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根源,更重要的是,反思国家教育体系诸多弊端的现状?


海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