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后黎朝文献

April 4, 2013 21:19

(Baonghean) - 历史上,“Bai Cat Vang”是当重地区对东海两座大型珊瑚群岛的民间称呼。后来,当义地区的一些儒家学者将“Bai Cat Vang”译成汉字,例如“黄沙洲”(Hoang Sa chu)、“大长沙”(Dai Truong Sa)、“文里黄沙”(Van Ly Hoang Sa)或“文里长沙”(Van Ly Truong Sa)。

到了18世纪末,随着航海科学尤其是海洋制图学的发展,金沙洲被分割成两个独立的群岛:北部的黄沙群岛,西方人称之为西沙群岛;南部的长沙群岛,西方人称之为南沙群岛。一位在安菲特里底号船上的法国传教士曾断言:“西沙群岛是属于安南王国的一个群岛。” 20世纪,中国人为越南金沙洲起的西沙、南沙、三沙等名称,都只是假名,旨在实施他们的占领计划。

越南拥有充足的历史和法理依据,证明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属于越南主权。600年前,白吉望群岛于15世纪末被纳入弘德版图,当时正值黎圣宗统治时期。17世纪,阮朝当仲领主正式确立主权,直接统治这两个群岛,并建立和派遣领主军队开采资源,打捞沉没于此的西方船只的沉船和货物。

这些举措确立了阮朝统治者自由处理和解决所有与黄沙和长沙有关问题的权利。这一权利在阮朝统治时期延续并发展了几个世纪。尤其是在明命帝(1820-1840年)时期,朝廷派遣军队前往黄沙和长沙进行勘察、绘制地图、立碑、植树等一系列活动。上述所有活动在我国以及一些西方国家的众多官方历史文献中都有清晰的记载。尤其是许多中国古籍也证实了这一点。



《南都马年》作品中 Bai Cat Vang 的绘画。

顺着17世纪至阮朝末年的历史脉络,白吉王岛在多部文献中得到了完整细致的记录和描述。这些文献均为原始文献,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和法律价值,为确立越南对黄沙和长沙群岛的主权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在黎、阮两朝时期,越南古代许多关于黄沙和长沙群岛的文献中,由乂安人编纂或参与编纂的文献多达七部。

第一本提及白吉王的书籍是严生度巴功道(Giam Sinh Do Ba Cong Dao)的《天南子池路图》(Thien Nam Tu Chi Lo Do)。他来自义安省清章县清迈乡。正和年间(1680-1705),他化身商人,南渡大海,探寻江山地形,勘察各地道路。在详尽的考察之后,他绘制了当重(Dang Trong)各地的地图,并秘密返回北方,呈献给君主。

郑王非常高兴,继续让他编绘《四方图》。全书共4卷,每卷地图均有详尽的注释。其中,关于白吉望有一段记载:“……海中央有一座长400里、宽200里的群岛,名叫白吉望,从海底向海岸隆起,位于大占和沙荣两港之间。每逢西南雨季,沿岸经过的各国商船常在这些群岛附近沉没……每年冬末,阮朝领主都会派遣一支由18艘帆船组成的舰队前往该岛打捞沉船,并搜集了大量金钱、枪支弹药。从大占港出发,需时一天半,而从沙荣出发则仅需一天……”。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段话,但“白吉望”(Bai Cat Vang)三个字足以清楚地表明,至少自1680年至1705年之前,黄沙和长沙这两个群岛就处于越南人的控制和管理之下。特别之处在于,这两个群岛用侬文清晰地标注为“白吉望”(Bai Cat Vang),清晰地展现了当统(Dang Trong)的民间语言。后来,当义(Dang Ngoai)的儒家学者将它们翻译成汉越语,分别为“黄沙”(Hoang Sa)、“黄沙丘”(Hoang Sa chu)……

第二本书是裴世达(1704-1778)的著作《甲午年平南图》。裴世达是义安省演州县演玉乡人,是黎桢王朝的著名将领。甲午年(1774年),裴世达勘测并绘制了这幅“情报”地图,呈献给黎桢君,以平定南方。这幅地图描绘了从广平到富安省大比亚山的当仲地区。地图上绘制并标注了广义省近海的白吉望(Bai Cat Vang)。白吉望以椭圆形山脉为标志,位于平山县的占城(Cu Lao Cham)和烈城(Cu Lao Re)之间。因此,这是继 Do Ba Cong Dao 的《Thien Nam tu chi lo do thu》之后,第二部出现“Bai Cat Vang”一词的作品。

第三本书是阮辉琼博士的《顺道速达》。阮辉琼(1734-1786),字丹峰,是阮辉家族的第十代传人,家住河静省芹禄县长闾。1772年,他考中状元,被任命为山南总督。1774年,他任剑里良香戎武将军,掌管军需,参加南下平定顺化富春的军队。1778-1785年,他先后任同医、氏顺光医,并在战斗中阵亡。

在当重期间,他收集历史文献,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撰写了《广顺道速录》一书,记录了顺化——广南省的历史、地理和地形。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安王村(荣市)的人,大量生产花生油,织布,并成立了一支黄沙船队,每年有8艘船出海采集财物,并向富春进贡……”。书中虽然没有白吉王的地图,但提到了黄沙船队的故乡——居老烈。将这段记载与黎贵惇在《富边塔录》中的记录相结合,我们发现,虽然两部作品是独立的,但两位作者在黄沙船队活动历史的书写上却存在着一致性。

第四部是《大越史记》,由静省国王郑森撰述,命阮环、黎贵惇、武勉、吴氏西、范阮攸、宁尊、阮沙七位大夫主笔。其中,乂安都督范阮攸为史记主笔。范阮攸是乂安省乂禄县乂春乡人,1773年中香科举,1779年中黄甲,在南征平定富春时有功,被提拔为同爵大学士,蒙主允准参与编修史书。

《大越事迹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广义府平山区安荣乡黄沙队八人乘小船到岛中部黄沙滩寻找物资,被风吹至罗州府文章县青兰江口(属清朝)……”;岛上有一片长约30英里的金沙滩,沙滩平坦,海水清澈。岛上有无数的鸟巢,沙滩上还有条纹螺(俗称象耳螺)、鲍鱼壳、香螺、海虫、海参、龟壳等等。黄沙采摘队共有70人,安荣乡的村民也被招募进来,轮流乘船到岛上采摘……”

据我们统计,除了上述四部作品外,还有一部非常著名的关于黄沙和长沙的著作,那就是黎贵惇的《富边塔录》。因此,黎中兴时期,在五部以上关于黄沙和长沙的著作中,有四部是由乂人撰写的。这些作者虽然都土生土长在当义,但他们始终视当义的领土和领海为祖国和民族的血肉之躯,并负有守护和完整而严肃地记录的责任。由此可见,阮朝统治时期对白吉望的管理已形成一套非常严密和规范的体系!


Tran Tu Quang(义安省图书馆)